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上将的女儿正在门口玩耍,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和尚带着几个小僧经过。突然,老和尚走上前来,笑着讲:“娃娃,你长得像我徒弟,是不是永祥(法号)的女儿?”
许世友这个人,从小日子过得苦巴巴的,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穷山沟里,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早早没了,他得帮人放牛赚口饭吃。八岁那年,碰上个游方和尚,看他放牛时跟小伙伴们比力气,觉得这小子身手不错,就劝他去嵩山少林寺学武艺,说那里管饭还能练本领。他回家跟妈一商量,妈同意了,他就这么进了寺。寺里给他起了法号叫永祥,刚开始不是直接练拳脚,而是干杂活,端茶倒水扫地啥的,得先磨性子。过了两年,才正式跟师父学功夫,第一位师父叫林金子,教他站桩打拳,练得他腿酸胳膊疼,但咬牙坚持下来。八年下来,他学会了十八般兵器,棍棒刀枪样样行,还练了些硬功,身体壮实了不少。1921年,林金子师父走了,他伤心得不行,后来换了个师父继续教。没多久,家里来信说妈病了,他得回去看看。新师父说,少林规矩,出寺得闯十八铜人阵,他传了些招数给他。他就这么一关关打过去,挨了不少棍棒,终于出了山门。下山后,他先回家照顾妈,之后投了军,当兵打仗,凭着一身功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1926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党,参加了黄麻起义,从排长干起,一步步升上去,成了红军里的猛将。
许世友的少林经历对他后来的军旅路影响挺大,他打仗时总爱使大刀,砍得敌人怕,部队里都叫他活关公。解放后,他当了南京军区司令,管着大片地方的部队,工作忙得脚不沾地。但他没忘本,记得寺里的恩情。六十年代时,他请了当年的师父来南京做客,那师父年纪大了,白头发红脸,带着几个小和尚从寺里过来。师父一看许世友的闺女,就觉得像年轻时的永祥,就问是不是他的孩子。这事传开来,成了师徒间的一段佳话,说明缘分这东西真奇妙,隔了那么多年还能重逢。许世友对师父敬着呢,安排住处吃饭,聊佛法啥的,师父住了阵子才走,他亲自送站。许世友一辈子就这样,习武出身,投身革命,干了大事,但骨子里还保留着那份江湖气。
说起许世友的家庭,他娶了几个媳妇,第一任朱锡明生了长子许光,后来离婚了。第二任田普是山东人,帮他照顾家,生了几个孩子,包括闺女许华山啥的。田普是老红军,跟着部队走南闯北,俩人感情稳当。许世友的孩子们也多从军,长子许光在海军,闺女们有的当飞行员,有的进部队。六十年代那会儿,南京军区司令部在城里,他家住得简单,闺女小时候爱在家门口玩,碰上师父路过,就这么巧合地认出来了。师父是他的第二位师父,叫德根啥的,在寺里教了他几年,俩人感情深。师父来南京,是许世友请的,想叙旧聊聊旧事。师父一看孩子,就想起永祥年轻时模样,问了句,这事让许世友感动坏了,赶紧迎师父进屋。
许世友的武功在军中出名,他跟人比试时,能举石锁转圈,力气大得吓人。少林寺的苦练让他意志坚强,打仗时不怕死,冲在头里。解放战争中,他带兵打淮海战役,立了大功。五十年代授衔时,他是上将,管南京军区,负责防务训练啥的。师父来访时,正好是六十年代,部队工作忙,但他抽时间陪师父去寺庙转转,聊禅理。师父教他的不光是拳脚,还有忍耐啥的,对他性格有影响。许世友脾气直,爱喝酒,但工作上认真,从不马虎。师父住了几天,许世友夫妇伺候得周到,早饭中饭都管,师父临走时,他开车送,站台上挥手道别。这段师徒情谊,成了他人生的一大亮点。 许世友的早年放牛日子,让他知道穷人的苦,所以投革命时特别卖力。少林寺八年,让他从小子变成硬汉,下山后直接参军,经历了北伐啥的。1927年入党后,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建设,打土豪分田地。三十年代,他当师长军长,带兵打日军,抗日时在山东根据地干得风生水起。解放后,从华东军区副司令到南京军区司令,一干几十年。师父来南京的事,体现了他的孝道和敬师心,虽然忙,但没忘根。闺女那次被认出,成了家庭小插曲,她后来也从军,当了空军啥的。许世友的教育方式简单,直接让孩子们学本领,不娇惯。
少林寺对许世友的影响深远,他常说寺里管饭救了他一命,不然早饿死了。师父林金子教的基本功,让他战场上灵活,躲子弹啥的。新师父德根啥的,教他闯关技巧,让他顺利回家。回家后,他妈病好点,他就继续打仗。六十年代请师父来,俩人聊起旧事,师父夸他混得不错,他说全靠寺里基础。这事让部队里的人知道,都觉得有意思,一个将军还念旧情。许世友的结局是1985年去世,在南京,享年80岁。生前他管军区,训练部队,保卫国家。师父回去后,继续在寺里干佛事,俩人没再见,但情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