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位敢死队员出征之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里班长正在为战士整理着装,不久之后,这4位英雄就全部壮烈牺牲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1月,一张模糊却沉重的老照片被永久定格,照片上,四个年轻战士站得笔直,脸庞稚嫩光亮,胸前别着红花,剃得干净的光头在光影下泛着微光。 他们是黑豹突击队拔点小组的四名成员,正准备在老山前线执行一次特殊任务,照片里最右侧是班长康世彬,他正在为战士整理军装,神情专注,像是要把这最后的准备做好得再细一些,谁也没有想到,一小时后,这四名战士全部牺牲。 康世彬是青海人,1964年出生在化隆县的一个山村,小时候家境贫寒,靠务农为生,1983年冬天,他第一个在村里报名参军。 到了部队,他什么都不怕,别人练瞄准练得胳膊发酸,他干脆把枪吊在脖子上,走哪练到哪,后来在炊事班带人养猪,连猪都被他喂得滚圆。 他特别能吃苦,夏天在农场干活,手磨破了皮,肩膀磨出了血,也不吭一声,被调去师教导队学习后,每晚都在灯下翻教材,白天在泥地上趴着练射击,衣服脏了也舍不得停。 他从没喊过一声累,考核时各科几乎全是优秀,成了出了名的“笨鸟先飞”,1985年,部队整编,他被调往421团担任无后座力炮班的班长。 这种炮重、操作难,一般人不愿接,可他一口答应了,他说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冬天部队从北方向云南前线开拔,十多天的列车上,他不休息,反而组织大家总结训练,把表现好的战士当场表扬。 每到一站,他就利用短暂停留对班里进行思想动员,全车厢里,他是最忙的那一个。 到云南之后,他们开始为接防老山阵地进行实战训练,太阳烤得皮肤起泡,他带着全班在山坡上练架炮,汗水顺着军裤往下淌,裤脚都湿透了。 训练间隙,他坐在石头上写入党申请书,用的是汗湿的纸和发钝的铅笔,他写明白了:不是为了当干部,而是希望能冲在最前面。 阵地构筑完成后,康世彬带班进驻老山前沿,猫耳洞狭小潮湿,下雨时水顺着岩壁往下滴,他们用钢盔接水喝,压缩饼干泡着雨水咽下。 八个月里,越军进攻了十三次,每次炮班都提前设好射界,一有动静便精准还击,他带头装填、瞄准、发射,火力又快又准,多次打退敌人,守住阵地。 他把所有训练经验都记在小本上,甚至把用坏的扳手都留下来研究改进方式,阵地上,他还用铅笔写下一首小诗,字迹歪歪扭扭,却表达了一个士兵对死亡的看法:即使倒下,也要微笑着为战友开路。 1987年1月5日凌晨,奇袭战打响,康世彬和装填手扛着炮弹,在夜色中向前推进,他们要摧毁敌人部署在高地的火力点,支援步兵进攻,他们翻过湿滑的石坡,肩上的炮具把皮肤磨烂。 他们找到预定位置,迅速完成架设,他瞄准敌人307高地的火力点,第一发炮弹准确命中,枪声立刻停止,紧接着,他又用五发炮弹摧毁了敌人的隐蔽部,火光在夜色中炸成一团。 刚准备撤离,一发敌军炮弹在十米外爆炸,康世彬被气浪掀倒,胸部、手臂被弹片击中,耳朵、嘴里都在出血,他强忍剧痛,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作战。 他发现另一侧敌人的无后座力炮正威胁突击队安全,便背上电台,扛着三十多斤的炮身前行,坡陡,他滑倒两次,手肘擦破了皮,但他强撑着挪到三十米外,选好位置,肩扛炮身再次开火。 一声轰鸣,敌人火力点被摧毁,他准备回到原位继续射击,刚装好炮弹,敌人的直瞄炮已锁定他的阵地,两发炮弹几乎同时落下,将阵地炸毁。 战友们冲过来时,只看见他还保持着瞄准的姿势,电台背在背上,耳机戴在头上,左眼闭着,右眼睁得圆圆的,他像是还在继续瞄准,只是再也没有开火。 那次战斗中,康世彬和战友共发射46发炮弹,摧毁敌人工事、火力点、隐蔽部等多个目标,击毙14名敌人,为部队顺利推进打通了关键通道,战后,部队追记他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康世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张照片里的另外三人——韦国民、邱天全、李文辉,也都在同一场战斗中牺牲,他们的名字镌刻在老山的山石里,也活在后来人享受的和平生活中。 那张照片还在,照片里四个人胸膛挺得笔直,神情坚定,他们都很年轻,却在最危险的地方走得最远,他们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也被这片土地永远记住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优秀老山战士——康世彬
1987年,4位敢死队员出征之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里班长正在为战士整理着
如梦菲记
2025-08-08 16:21: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