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这位忍受了长达57年家暴的老人,却在9

如梦菲记 2025-08-08 16:21:31

2024年11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这位忍受了长达57年家暴的老人,却在95岁时将自己积攒的3658万元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令人肃然起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11月24日,天津一座老宅里,一位百岁老人安静离世,没有喧闹,也没有刻意安排,可消息一出,无数人自发前往悼念,她是叶嘉莹,一个把诗词写进血里的人。   她没有留下豪宅,也没有设遗嘱安排财产分配,她在生前,已经把自己攒下的3658万元,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用于古典诗词教育的传承。   这一举动看似简单,却凝结着她一生的重量,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她在九十多岁时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她说自己不需要那么多钱,只想诗词能留在年轻人心中,3658万,是她把一辈子的工资、稿费、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加上卖掉北京和天津的两处老房子才凑出的,没有任何留恋,全部交出。   1924年,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家族姓叶赫那拉,是满族望族,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京大学,母亲李玉洁在女子学校教书。   她从小在充满古典氛围的院子里长大,三岁识字,六岁开始背诵《论语》,母亲常边缝衣服边与她吟诗,家中只种荷花,她的小名叫“小荷子”,她把荷花的高洁看作一种精神指引,这份情感贯穿一生。   13岁那年,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家庭的安宁,父亲跟着政府南撤,一去无音讯,母亲身心交瘁,带着孩子们独自撑着家,没过几年,母亲病重,在一次从天津看病回来的途中去世。   那时她17岁,刚刚考入辅仁大学,却不得不承担起抚养两个弟弟的责任,她带着弟弟投奔伯父,每天教书挣钱,还要给弟弟补课。   她口袋里常揣着一本《杜甫诗选》,每当筋疲力尽时,就翻出来念两句诗给自己打气。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学当国文老师,讲课生动、文笔优美,很受学生欢迎,她才貌出众,身边追求者不断,但她始终冷淡,不为浮华所动。   1948年,她在亲戚的安排下,与一位名叫赵忠荪的海军军官结婚,当时她已怀孕不久,战争局势混乱,不得不随丈夫撤往台湾。   到台湾后,生活急转直下,丈夫因政治问题入狱,她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牵连,一家人被赶出原来的住处,只能投靠亲戚,在走廊上铺地板睡觉。   为了养家,她怀着二胎四处教书,白天在学校讲课,晚上哄孩子睡后批改作业,三年后丈夫出狱,本以为苦尽甘来,却没想到真正的煎熬才刚开始。   丈夫性情大变,失业后变得暴躁,她成了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却还要忍受冷嘲热讽甚至殴打。   他酗酒后容易发火,她经常夏天穿长袖遮住伤痕,为了减少接触,她把课程排到最晚,常常夜深才回家,她把所有的痛苦写进诗句,不发一言,只在纸上留痕。   最痛的日子发生在1976年,大女儿刚结婚三年,和女婿在车祸中双双身亡,她赶到医院,看到盖着白布的两具尸体,整个人几乎瘫倒。   她把悲伤压在心里,写下十首《哭女诗》,诗中没有一句怨言,只写着初心未改,她曾想过追随女儿而去,但她还有另一个女儿,还有诗词未完,还有责任未尽。   她的人生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她在台湾教书渐有名气,后被美国哈佛大学和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相继邀请讲学。   她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华裔女性院士,生活优渥,可她心里始终惦记着中国,1979年,她主动联系中国政府,请求回国讲学,不收分文,她说,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根,她想回根上待着。   第一次在南开大学讲课,她站在讲台上,不看讲义,从李白讲到李清照,讲堂外挤满了人,甚至有人伪造听课证混进去,只为听她一节课。   她住的地方简陋,自己做饭吃青菜豆腐,冰箱里放速冻饺子,她说自己活得清苦,但心中丰盈,她不在意物质,只在意诗能否继续传下去。   94岁时,她将卖房所得与多年积蓄捐出,成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的诗词研究和教学,第二年,她又追加捐款,把总额凑到了3658万元,她的一生没有留下可供继承的财产,只有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后人。   她离开的那天,很多人自发前往迦陵学舍送别,那座她亲手布置的学舍院子里,荷花照常盛开,她曾在诗中写过:“莲心不死终成实。”她的一生像极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受风雨而不凋,最后把种子交给了未来。   叶嘉莹的一生,没有喧嚣,没有怨恨,她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了传统文化的一角。   在动荡、苦难和孤独中,她始终用诗词自救,也希望诗词能救更多的人,她把苦难酿成了清澈的文字,把自己活成了一本诗集,结尾是一个坚定的句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京报——叶嘉莹的一生,浮萍颠沛,诗词为根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