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路军副营长杜万荣与三名战友被活埋在炸塌的煤窑里。 就在他们感觉呼吸越来越费劲时,堵塞的窑洞突然露出一丝微弱的亮光:“喂,你们还活着吗?” 杜万荣猛地呛了口煤灰,想应声却发不出声音。 那一刻,真是在鬼门关走钢丝!口鼻里塞满了黑黢黢的煤渣子,肺火烧火燎,胸口像压着千斤巨石,意识都开始模糊了。旁边战友挣扎的动静越来越小,眼看四个人就要无声无息地憋死在这地底深处。 那道光!那句“喂”!简直是地狱里透进来的佛光!杜万荣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死命去够那光。手扒拉,脚蹬踹,嘴里呜噜呜噜就是吐不出囫囵字儿。外面的人大概瞧见了动静,也跟着刨!两拨人隔着一层要命的煤矸石拼了命地挖!手指抠出血,指甲盖崩飞都顾不上了!救命的通道就那么一丝丝、一寸寸地被硬生生扒开!外面的空气灌进来,杜万荣几个才像离水的鱼,猛地吸上一口气,捡回了一条命! 后来才搞明白,不是部队来救他们,是当地几个听到塌方动静的窑工!这几个老百姓,纯粹是本着人命关天的心肠,不顾危险,连工具都靠不上,徒手硬刨,硬是把四个红军干部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这恩情,比山重! 这事儿光想想那份绝处逢生就够心惊肉跳的了,对吧?百姓的质朴恩情,绝对要铭记。可咱捋一捋前后,一个问题扎心挠肺地就浮出来了:活埋杜万荣们的,是谁?炸塌煤窑的,又是谁? 就是西路军自己的战友!为了阻止敌人利用煤窑通道追上来,果断点了炸药! 理解当时的残酷环境吗?绝对理解!战场瞬息万变,每一秒决策都可能关乎全局。为了保护部队撤退,炸掉潜在的危险通道,从战术命令上说,似乎是必要的“壮士断腕”。执行者可能根本不知道里面还困着活人! 但是,“战术正确”就能完全掩盖这决策背后近乎残酷的生命逻辑吗?杜万荣不是阵亡在冲锋路上,而是被自己人的命令,在毫无知觉和准备的情况下,活埋等死!同生共死的“战友”身份,在一道冰冷的命令面前,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这炸点命令的下达,背后有没有一点犹豫?有没有花哪怕一分钟去确认通道里是否还有战友? 一个尖锐的矛盾就摆在这儿:为了集体利益(防止通道被敌人利用、保护更多战友),是否可以不问代价、无视信息缺失,直接牺牲掉可能被困在“点”上的少数个体性命? 这种牺牲,与战场上同敌人拼杀牺牲,性质能一样吗?这种瞬间决定他人绝对生死的权力以及执行命令时的惯性,是否也浸透着一种可怕的冰冷?杜万荣他们能生还,纯粹是老天开眼和窑工心善的奇迹!有多少“杜万荣”可能就没这份运气? 反思这段历史,震撼我们的不仅是地下求生的顽强,更是那声爆炸背后,革命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常与残酷。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个体的渺小与牺牲是否就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了小数点后的尘埃? 这事儿刺得人脊背发凉。窑工沾满煤灰的手,不仅扒开了活路,也叩问着某种被硝烟模糊的人性刻度:革命战友的称谓,在最核心的“不抛弃”原则上,是否也曾被迫让位于冰冷的数字和绝对的指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7年,西路军副营长杜万荣与三名战友被活埋在炸塌的煤窑里。 就在他们感觉呼
海边观潮客
2025-08-07 15:26: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