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4岁民警付出生命代价救出的18名复旦高材生,没想到救的竟是一群白眼

历史趣闻星 2025-08-07 01:05:19

2010年,24岁民警付出生命代价救出的18名复旦高材生,没想到救的竟是一群白眼狼!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叹:学历只能筛选学渣,不能筛选人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警情打破了黄山的宁静,深夜时分,黄山风景区接到报警电话,18名来自上海的年轻人误入未开发区域,因装备缺失、迷失方向、天气突变而被困山中,情况紧急,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地政府火速响应,联合公安、消防、武警等多方力量,组成200余人的搜救队伍连夜展开营救。 这批被困者中,有14人是复旦大学的在校学生,其余也多为在读或刚毕业的青年,他们通过网络论坛临时组建团队,以“挑战极限”为名,选择在寒冬深夜擅闯景区封闭区域进行徒步探险。 因为担心被发现逃票,他们绕过正规入口,从边缘地带私自进入景区,计划中的路线穿越一片未开发区域,地形复杂,无人巡查,尽管其中有人宣称有过户外经历,但大多数人对高山气候与夜间山林毫无认识,连基础的导航设备也仅有一台。 出发时天气尚好,夜里却突降雨雪,山中气温骤降,恶劣环境瞬间打乱节奏,原本依赖的GPS设备因进水失效,团队在山林中陷入混乱,通讯信号极差,部分人衣物早已湿透,开始出现失温反应。 搜救请求终于通过零星信号发出,牵动起整个黄山市应急体系,此时距离他们出发已接近20个小时,体力耗尽,情绪崩溃,随时可能因低温和迷失方向而发生严重后果。 在这支逆行队伍中,有一位年仅24岁的民警张宁海,2008年刚入警的他,是黄山景区派出所最年轻的干警之一,任务开始后,他第一时间报名随队出发。 作为搜救骨干,他和队员们摸黑进山,背负装备翻越湿滑山路,靠着微弱信号判断方向,凌晨2点左右,搜救人员终于在一处山坳找到被困者,此时他们已精疲力尽,精神恍惚,部分人甚至无法站立。 由于天气持续恶劣,原地等候救援直升机存在更大风险,救援组判断必须立刻下山转移,山路被雨雪浸透,能见度极低,途中多处悬崖与泥泞交错,极为危险。 张宁海一路走在队伍最前方,不断为后方照明,确认脚下安全,行至一处陡峭山崖时,他为让出通行位置而后撤,脚底打滑,从黑暗中坠入山谷,队伍立即组织搜寻,最终发现他时,已无生命体征,张宁海牺牲时,距离他25岁生日只差两个月。 这起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年轻干警为营救学生英勇牺牲,引发公众强烈同情和敬意,更大的争议却从被救者的反应中引发,有目击者称,这些学生在下山后神情冷漠,无一人自发慰问殉职警察家属。 在随后的悼念活动中,他们甚至集体缺席,理由是“学校催着返程”,未曾与张宁海的父母见上一面,复旦校内论坛上,也有人言辞冷酷,声称“纳税人雇佣警察,本就该承担这些风险”。 此番言论如同火上浇油,网友舆论瞬间炸锅,质疑“救回的是否是一群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大量媒体介入报道,迫使事件进一步发酵,舆论压力之下,学生代表在张宁海追悼会上公开道歉,并庄严承诺,将以“孩子”的身份照顾张宁海的父母,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 这一承诺在当时引起全社会动容,甚至有人称其为“新时代的伦理典范”,然而时间一晃过去十年,一则平凡医院走廊的记录,让这份承诺露出了残酷真相。 在合肥某家医院,一位老人独自完成挂号、缴费、术后恢复全流程,医护人员多次询问是否有亲人照料,他始终未提起任何“孩子”,直到身份确认,才知道他是张宁海的父亲,从始至终,那18位曾许诺“养老”的人,一个都未曾出现。 这份沉默,刺痛了许多人,英雄以生命换回的18条年轻生命,最终却换来了十年冷落与集体失约,这件事再次提醒我们:学历可以筛选智力,却无法过滤人性,高分可以进入名校,却不意味着具备基本的感恩与责任。 张宁海的离去不仅是一位民警的殉职,更是一次社会对价值判断的集体叩问,他用生命划亮黑夜,为他人照亮回家的路,但这些人是否配得起他照亮的那条生路,恐怕仍需岁月继续作答。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11年前冷漠的“复旦18驴”:曾承诺照顾烈士家属,如今其老父亲独自住院》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0

用户10xxx40

2
2025-08-07 02:57

就不该浪费社会资源,救了一群畜牲,还影响恶劣,白白搭了人命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