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71岁老人私藏2把真枪被举报,警方上门收缴时老人直言:“这两把枪给你们看看可以,但你们还真没资格动它们,因为它们大有来头。”
那年夏天,山东莱芜口子镇北山阳村出了件稀奇事,村里七十一岁的退伍老兵滕西远被邻居举报私藏枪支,三位民警上门收缴时,老人从木匣子里掏出两把锃亮的驳壳枪。
民警刚要伸手接,老人突然把枪往怀里一搂,嗓门提得老高:"这两杆枪你们能看,可谁都没资格收走!"
这话把在场的人都听懵了,直到老人颤巍巍摸出张泛黄的持枪证,事情才显出原委。
这事得从八十年前说起,1925年深秋,滕西远降生在莱芜山阳村一户穷得叮当响的农家。
爹娘走得早,五个兄弟靠着吃百家饭长大,村里人说这老三打小就有股子虎劲,十二岁那年鬼子进村扫荡,他躲在草垛里瞅见日本兵拿刺刀捅乡亲,牙关咬得腮帮子都鼓起来了。
1938年开春,县大队来村里招兵,才十三岁的滕西远踮着脚尖往征兵处挤,招兵的干部瞅他还没步枪高,摆着手直说"娃娃别添乱"。
这倔小子连着三天蹲在征兵处门口,逮着干部就拽衣角。
最后大队长被磨得没辙,塞给他把匕首当玩具,谁承想这"玩具"后来真见了血。
要说这匕首的故事,得讲到1940年那个寒露夜。十五岁的滕西远跟着两个老侦察员摸黑执行任务,仨人撞见个落单的日本兵。
月光底下刺刀寒光一闪,小滕抄起匕首就往鬼子太阳穴扎,刀刃卡在骨缝里愣是拔不出来。这一仗让县大队上下都记住了这个黑瘦少年,廖容标司令员亲自把随身的匣子枪别在他腰上。
这枪跟着他钻过青纱帐,趟过冰河滩,枪把子上的红绸褪了色,倒比原先更鲜亮了。
七年后的南麻战役,二十二岁的炮兵连长滕西远又干了件轰动全军的事。
那天他查哨发现山沟里猫着二百多国民党兵,身边就一个哨兵三颗手榴弹。
这愣头青连长把手榴弹往裤腰上一别,带着哨兵摸黑绕到敌人头顶。
轰隆一声巨响,山沟里炸了锅,他扯着嗓子喊"缴枪不杀",愣是把敌人唬住半个时辰。
等大部队赶到时,粟裕将军当场解下自己的配枪拍在他手里,从此"孤胆英雄"的名号传遍了华东野战军。
1953年从朝鲜战场回来时,滕西远兜里揣着八枚军功章,怀里还裹着两把枪。
部队特批的持枪证上盖着6202部队的大红章,白纸黑字写着"准予携带"。
转业到城建局栽树种花那些年,他每天晌午都要把枪拆开擦油,枪管照得见人影。
街坊四邻都知道老滕有这嗜好,直到1996年,才有人觉着该去派出所说道说道。
那天三位民警进院时,老滕正蹲在枣树下擦枪,听说要收枪,老人腾地站起来,胸脯挺得比年轻时还直。
持枪证往桌上一拍,民警们传着看了一圈,个个面露难色,最后还是所长拍板,让把撞针卸了留着当纪念。
老滕摸着没了芯子的枪身,嘴里直念叨:"这下成烧火棍喽。"
九十岁的老滕做通了家里人工作,把两把枪送进了莱芜战役纪念馆,玻璃柜里的枪管依旧锃亮,底下标签上写着:"抗日英雄滕西远旧藏"。
听说有回老人去参观,隔着玻璃看了半晌,突然抬手敬了个军礼,把旁边讲解员姑娘看得直抹眼泪。
要说这枪的来龙去脉,纪念馆档案室里存着济南日报的剪报,还有当年廖容标、粟裕亲笔签发的嘉奖令复印件。
6202部队的持枪证原件锁在保险柜里,纸角都起了毛边,工作人员说每回来新人,总要领着看这套档案,说是"比教科书还鲜活的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