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28日下午1时,李大钊不幸遇难,梁漱溟第一个赶到了李家,他先安抚好

混沌于浮云 2025-08-05 19:15:09

1927年4月28日下午1时,李大钊不幸遇难,梁漱溟第一个赶到了李家,他先安抚好李家的孤儿寡母,留下10块大洋,然后赶到了长椿寺,他要去亲自去接好友。 李大钊,1889年出生在河北乐亭,从小就见惯了农村的苦日子,这也让他早早就立下要改变社会的志向。到了北京大学,他一边当教授,一边做图书馆主任,还在好几所大学教书,每月拿着300银元的高薪。可他从不讲究吃穿,家里简单得不行,钱大多用来支持革命和帮穷学生。他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代初就忙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忙得连家都顾不上。1927年,北洋政府和军阀张作霖对共产党人下狠手,李大钊不幸被捕。4月28日那天,他在狱中被绞杀,走得壮烈,留下的却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张作霖,当时东北的军阀头子,手握重兵,心狠手辣。他下令处死李大钊,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要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他的做法冷酷无情,直接导致了李大钊的悲剧,也让无数革命者愤怒不已。 梁漱溟跟李大钊完全是两种人。他是搞哲学的,信奉儒家那一套,平时研究怎么把中国传统文化跟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可他跟李大钊关系铁得很,两人经常聊国家大事,互相欣赏对方的想法。李大钊牺牲那天,梁漱溟听到消息,立马放下手头的事,直奔李家。那时候,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刚从拘押中放出来,带着两个孩子,家里乱成一团。梁漱溟到了后,先稳住她们的情绪,又掏出10块大洋留给这个没了顶梁柱的家。10块大洋在当时不算小数目,能解燃眉之急,可见他真是下了心思。 安顿好李家,梁漱溟没歇着,直接赶往长椿寺。寺里放着李大钊的遗体,他得去处理后事。那年头,军阀到处抓人,梁漱溟这么跑来跑去,其实冒了不小风险。可他没犹豫,硬是把友情放在了第一位。后来,他还跟其他朋友一起筹划怎么安葬李大钊,忙前忙后,没让自己闲下来。 1927年的中国,乱得没法说。北洋政府名存实亡,各路军阀你争我夺,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共产党刚成立没几年,势力还弱,张作霖这种军阀自然把他们当成眼中钉。李大钊被捕,就是因为他太显眼,组织工人、宣传革命,让当权者坐不住了。那时候,北京城里到处是军警,反动派恨不得把所有进步人士一网打尽。李大钊的死,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无数牺牲中的一幕。 梁漱溟的行动,也得放进这个大环境里看。他一个搞学术的,平时跟政治斗争不沾边,可在这节骨眼上站出来,确实需要勇气。当时帮李大钊的家属,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被盯上,可他还是去了,这份义气真不是谁都有的。 李大钊走后,他的遗体先被送到长椿寺。梁漱溟到那儿一看,条件简陋得很,心疼得不行。他跟其他朋友商量,得给李大钊弄个像样的安葬。消息传开后,北京城里不少人都动起来了。德昌杠房的掌柜伊寿山听说李大钊的事迹,主动把一口值260银元的柏木棺材降价到140银元卖出。章士钊掏钱买下这口棺材,5月1日,棺材送到长椿寺,李大钊的遗体总算有了个稍微体面的安置。 可这只是开始。之后六年,李大钊的遗体一直停在妙光阁街渐寺。因为家乡被日伪占了,赵纫兰没办法把他送回老家。1933年,赵纫兰重病在身,实在撑不住了,北京大学的教授们站出来帮忙。蒋梦麟带头募捐,胡适、周作人他们也出力,最后筹到钱在渐寺办了公祭。4月23日,送葬那天,700多人自发来送行,队伍里还有人举着挽联,写着对李大钊的敬仰。一个月后,赵纫兰去世,北大的人又把她安葬在李大钊墓旁,让这对夫妻团聚了。 梁漱溟没停下脚步。安葬的事定下来后,他还惦记着李家的日子怎么过。赵纫兰病得厉害,两个孩子还小,家里没人撑着可不行。他跟其他朋友商量着怎么帮衬,还得防着军阀找麻烦。那几年,李家过得艰难,可也多亏了梁漱溟他们这些人的照顾,才算熬了过来。赵纫兰去世后,孩子们慢慢长大,虽然没了父母,但多少还有些依靠。 梁漱溟后来继续搞他的学术,活到1988年,90多岁才去世。他一辈子没忘李大钊,晚年还常提起这段往事,说那是自己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李大钊死了,可他的想法没死。他推的马克思主义,后来成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他那股为穷人说话、为国家拼命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梁漱溟用行动证明,友情在乱世里也能闪光。这俩人,一个用生命点火,一个用义气接力,放到今天看,还是挺让人感慨的。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