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3年,13岁的拓跋濬登白楼观景!突然,楼下闪过一绝美女子。他问随行太监:

勇敢小妹 2025-08-04 14:36:28

公元453年,13岁的拓跋濬登白楼观景!突然,楼下闪过一绝美女子。他问随行太监:“楼下这妇人,美不美!”太监答:“陛下!此人绝美!奴才不敢看!”拓跋濬哈哈大笑,立马下楼把妇人拉入了旁殿,将其临幸!不久后,这妇人便怀孕了。 ​​​公元453年,北魏的文成帝拓跋濬,当时才13岁,有一天他爬上白楼看风景,结果碰到一个超级漂亮的女孩子。他一高兴,就把这姑娘带回了宫里。这姑娘就是李氏,后来还给拓跋濬生了个儿子,叫拓跋弘,也就是后来的北魏献文帝。但谁能想到,这么一段浪漫故事,却是一个残忍规矩的开始。 李氏刚被接入宫时,总爱摸着肚子发呆。 宫人们说她运气好,刚进宫就怀上龙种,将来定是个有福气的。她听着,嘴角会微微上扬,可手指划过小腹时,总带着点说不清的慌。她是民间女子,不懂宫里的弯弯绕,只知道拓跋濬每次来看她,眼里的欢喜不像假的,会给她带宫外的糖葫芦,说“等孩子生下来,朕带你们去白楼放风筝”。 那时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李氏的脸上,暖得像老家的春天。 可孩子落地那天,宫里的气氛突然变了。 拓跋弘刚发出第一声啼哭,接生的嬷嬷还没来得及道喜,太监就捧着圣旨进来了。李氏躺在产床上,浑身没力气,听着太监尖细的嗓子念“李氏诞育皇嗣,功在社稷,着赐自尽,以保皇家安稳”,脑子“嗡”的一声,像被重锤砸了。 她抓着身边宫女的手,声音抖得不成样子:“陛下呢?陛下答应过我的……” 宫女别过脸,眼泪往下掉:“娘娘,这是老规矩,从道武帝那会儿就定下的——‘子贵母死’,皇子立为太子,生母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专权。” “子贵母死”。 这四个字像冰锥,扎得李氏心口疼。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宫里的高位妃嫔,见了她总躲躲闪闪;为什么拓跋濬最近来看她,眼里的欢喜少了,多了层说不清的沉重。原来从她怀上孩子那天起,结局就定了。 拓跋濬站在殿外,听着里面李氏压抑的哭声,手紧紧攥着拳头。 他不是没想过护着她。刚得知李氏怀孕时,他就跟大臣们吵过,说“朕的孩子,朕的女人,凭什么要按老规矩来?”可老臣们跪在地上,把头磕得砰砰响:“陛下,前朝吕后乱政、窦太后专权的教训还不够吗?若留着李氏,将来她娘家仗着皇子撑腰,朝局必乱!” 他们还说,这规矩是太祖道武帝定的,为的就是斩断外戚干政的根,北魏能有今天的安稳,全靠这铁律。 拓跋濬毕竟才十几岁,刚坐上龙椅没几年,哪拗得过满朝老臣。他只能转身走开,任由太监把毒酒送进李氏的寝殿。 李氏接过毒酒时,眼神直勾勾的。 她没哭,也没骂,只是望着窗外,轻声说:“替我告诉陛下,孩子……就叫拓跋弘吧,弘是弘大的弘,愿他将来做个好皇帝。”说完,仰头把毒酒喝了下去,嘴角还带着点笑,像想起了白楼初见那天,拓跋濬笑着问“这妇人美不美”的样子。 那笑容,成了拓跋濬一辈子的刺。 后来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每次路过李氏生前住的宫殿,都会停下来站一会儿。宫人们说,小太子懂事早,从不问自己的母亲是谁,可夜里常听见他在梦里哭,喊“娘”。 拓跋濬呢?他成了北魏有名的明君,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可没人知道,他枕头下总藏着一支糖葫芦签子,是当年给李氏买糖葫芦时剩下的,上面的糖渍早就干了,他却摩挲了十几年,直到磨得发亮。 你说这规矩狠不狠? 为了防外戚专权,就把一个个母亲的性命当筹码。道武帝立太子时,杀了太子母刘贵人;太武帝立太子时,杀了太子母贺氏;到了拓跋濬这儿,轮到了李氏。她们没做错什么,只因为肚子里怀了“龙种”,就成了皇权的牺牲品。 有人说这规矩“有用”,北魏确实没出过大的外戚乱政。可你看看那些皇子,从小没了娘,要么像拓跋弘那样早熟得让人心疼,要么变得性情孤僻。拓跋弘后来当了皇帝,早早把皇位传给儿子,自己去当太上皇,或许就是见够了这宫里的冷血。 李氏的故事,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皇权的冰冷——为了所谓的“安稳”,可以牺牲最基本的亲情;照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女人不过是生育工具,用完即弃;也照出了拓跋濬的无奈——他是皇帝,却护不住自己心爱的女人,只能看着她成为规矩的祭品。 白楼的风,年复一年地吹。 后来的人只知道,那里曾有位皇帝看中了一个民间女子,却少有人记得,那个女子叫李氏,她用一条命,换来了儿子的太子之位,也让“子贵母死”这四个字,在史书里多了一道血淋淋的注脚。 来源:据《魏书·文成文明皇后传》《魏书·献文六王传》等记载,北魏确有“子贵母死”制度,李氏因诞下献文帝拓跋弘被赐死,此制度旨在防止外戚干政,贯穿北魏前期,至孝文帝时逐渐废除。

0 阅读:212

猜你喜欢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