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头落地的那一天,汉中迎来了倾盆大雨。马岱提着魏延的人头回到营地,杨仪命人把首级挂在辕门外,士兵们走过时,有人默默抹泪,有人则冷冷地吐了口唾沫。马岱站在帐外,听着帐内传来的杨仪的笑声,手中握着刀,愈发紧张。
他奉命斩杀魏延,这是丞相诸葛亮临终时的遗命。在病榻上,诸葛亮指着地图对杨仪说:“魏延必定会反叛,让马岱去解决。”马岱是马超的弟弟,跟随诸葛亮多年,一向忠诚于军令,没有多问原因,接到命令便带着人追击魏延,在南谷口将其斩杀。
魏延死后,杨仪成了最大的赢家,他接管了大军,甚至将魏延的家产分给了自己的手下,称其为“反贼的赃物”。马岱虽得了不少赏赐,但心里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魏延守汉中多年,凭借其勇猛阻挡了曹魏的进攻,突然说反就反了吗?那天魏延临终时喊出的“谁敢杀我”更多像是气话,而非真的叛变。
半个月后,马岱押送粮草途经丞相府旧址时,一个老管家拦住了他,塞给了他一个包裹。包裹里是诸葛亮的一封手札,上面写道:“魏延勇有余,智不足,若北伐不成,可令其守汉中,勿使离境。”手札里没有一句提到要杀他。
马岱心头一沉,回忆起在诸葛亮临终前,杨仪和魏延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一个主张撤军,一个主张继续北伐,而杨仪常在诸葛亮面前诋毁魏延,称其“脑后有反骨”。当时他认为那只是两人间的矛盾,现在看来,杨仪很可能是在借机“借刀杀人”。
真正让马岱恍然大悟的,是从洛阳传来的消息。司马懿听闻魏延死讯后,甚至在军中摆酒庆祝,称“诸葛亮死后,蜀汉再无可用之将,唯魏延可惧,今死,蜀不足虑矣。”这句话传到了成都,马岱的亲兵亲耳听到,详细转述给了他。
一切真相豁然开朗。魏延并非因谋反而死,他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是杨仪个人私怨的牺牲品,甚至可能帮助了司马懿的大计。而马岱,他成了这场权谋中的工具,亲手斩掉了蜀汉最后的屏障。
那晚,马岱将诸葛亮的手札焚烧,灰烬随雨水飘散。之后,他将所有的金银赏赐分给了手下的士兵,只带着一把刀,一匹马,悄无声息地趁着月色离开了成都城。没人知道他去向何方,亲兵问他时,他只说:“去该去的地方。”
有人说他回到了西凉,在马超的墓前守了一辈子。也有人说他改名换姓,成了曹魏的一名小兵,在战场上拼搏,仿佛是在为曾经的忠诚赎罪。还有人说,他去了南中,在深山中教导当地人训练兵马,说:“若有一天,蜀汉需要,我还能派上用场。”
而杨仪,虽在魏延死后短暂得意,却很快丧失了机会。回到成都后,他图谋接任丞相之职,却被蒋琬抢走了位置。愤怒之下,他在家中对人抱怨,“当年若是我带军降魏,何至于此”,这番话最终被告知刘禅,结果被贬往汉嘉郡,最后自杀而死。死时,手中还攥着一份诸葛亮的遗诏,但经过专家考证,遗诏上的字迹几乎可以确定是他自己伪造的。
蜀汉的士兵们后来常谈起魏延,虽然他脾气暴躁,但从不克扣军饷,每次胜利后,总是将功劳分给手下。南谷口那片战场,后来生长出一片红色的草地,传说那是魏延的鲜血染成的,风吹过时,仿佛在低语“冤枉”。
马岱消失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上。也许他躲在某个角落,默默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看着姜维频繁北伐,却缺少魏延那样能守能攻的猛将,屡屡失败。看着邓艾从阴平突破,成都城乱作一团,没人记得曾有一位将领,在汉中守卫了曹魏十年之久。
权力的斗争往往比战场上的冲突更加残酷,魏延头落地时溅起的血,不仅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马岱的良知。那位突然消失的背影,也许并非是逃避,而是选择了用余生偿还那段被利用的忠诚。
各位读者,你们如何看待这一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龙行龘龘
喜欢三国的粉都知道刘备善于识人用人, 魏延当时被刘备招降时候,丞相就不想留想杀之, 因为魏延杀了自己的原主子表忠心投靠刘备,丞相相当厌恶这种功利主义者认为该杀不可留用,后面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派魏延守汉中数十年,其功劳丞相也看得到, 子午谷奇谋提出后确实也看得出他有勇但是谋略差了些,跟丞相稳扎稳打的风格相悖,但不至于杀了他,你说的手札很可能是真的, 至于杨仪是不是借刀杀人,马岱凭空消失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是帮了司马懿这个老贼
暗影中的叹息
什么地摊玩意,演义不是演义,历史不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