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赵其昌在定陵旁边转,偶然发现一个圆洞,撬开后发出一声闷响,从洞中喷射出一股黑色的浓烟,紧接着是一阵怪叫。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明十三陵进行例行勘察,考古队员赵其昌在定陵外围测量时,注意到城墙根部有处异常的凹陷,仔细清理后发现了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圆形洞口。
这个发现改变了中国考古史的进程,当时国内对明代帝王陵墓的内部结构了解甚少,这个洞口为研究明代皇室丧葬制度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工作人员小心撬开洞口附近重达48斤的城砖后,一股带有刺鼻气味的黑色气体喷涌而出,现场还伴随着类似风声的响动,在场人员立即后退至安全距离,等待气体散尽。
经过分析这些气体是地宫密闭300多年积累的腐败有机物产生的甲烷、硫化氢等混合气体。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并不罕见,但规模如此大的还是首次遇到。
为确保安全,考古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防护设备,包括从苏联进口的防毒面具和照明设备,1957年5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地宫的设计展现了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第一道汉白玉石门上雕刻着精美的兽面纹饰,这些图案不仅有装饰作用,更承载着古人对来世的美好期望。
石门的开启机制令人惊叹,明代工匠在门后设置了重达数百斤的顶门石,一旦石门关闭,外力几乎无法推开,门框两侧悬挂的锋利石条是防盗装置,任何试图强行进入的人都会被这些“石剑”伤害。
经过数月努力考古队连续突破了六道石门,每道门的设计都体现了不同的技术特点,前三道门主要起密封作用,后三道门则更注重防护功能。
地宫主室中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依次排列,棺椁表面的朱红色漆料在地宫特殊的密闭环境中保存相对完好,这为研究明代漆器工艺提供了宝贵实物。
开棺检查发现三位逝者的遗骨保存状况超出预期,由于地宫内恒温恒湿的环境,头发等软组织仍保持一定韧性,这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
地宫中出土的陪葬品总计3000多件,其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这些织物包括皇帝的龙袍、皇后的凤冠霞帔,以及各种日用丝绸制品,总数超过600件。
然而文物出土后很快出现了变化,丝织品在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原本鲜艳的色彩在数小时内就开始褪色,一些精美的刺绣图案也因纤维收缩而变形。
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有效的脱氧、恒温保存设备,出土文物的保存主要依靠简单的化学处理,效果有限。
这次发掘虽然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信息,但文物损失也相当严重,据统计约有30%的丝织品在出土后几年内就发生了不可逆的损坏。
金银器和玉器的保存情况相对较好,包括万历皇帝的金冠、玉带,以及两位皇后的金凤冠等,这些文物为研究明代皇室生活和工艺水平提供了直接证据。
现在定陵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复制品,这些复制品是根据出土文物的原始状态制作的,虽然失去了历史沧桑感,但至少保留了当年的设计和色彩信息。
定陵发掘的经验教训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考古政策,1997年,国务院正式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不得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项规定至今仍在执行。
这项政策的制定基于一个重要认识:考古发掘是不可逆的过程,一旦文物出土,就无法再回到原来的保存环境,与其冒险发掘可能导致文物损坏,不如等待技术更加成熟时再进行。
定陵的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地宫结构研究、文物保护技术、发掘方法等多个方面,这些经验为后来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