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康熙见一老汉翘腿坐在亭子里,敞开衣服在晒太阳。康熙问:“老伯,你不冷吗?”

冰希祖宗 2025-07-27 11:27:17

一天,康熙见一老汉翘腿坐在亭子里,敞开衣服在晒太阳。康熙问:“老伯,你不冷吗?”老汉眼睛也不睁,慵懒答道:“肚子里的书快发霉了,晒晒。”没想到,老汉不久竟被封为翰林院编修。

这老汉叫朱彝尊,浙江嘉兴人,生在1629年,家里原先挺牛,高祖还是明朝万历年的状元,官当得老大了。可到他这代,家道中落,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他就聪明得不行,五岁开始读书,学的不是八股文那种应试玩意儿,而是《左传》《楚辞》这些硬货,学问底子打得扎实。 清朝来了,他16岁那年因为家里穷,入赘到一个教书先生的女儿家,媳妇冯福贞跟他挺合得来。可没多久,兵荒马乱,家里人四散逃难,母亲还病死了,他心里苦啊。不过这家伙韧劲足,躲难时还抱着书啃,经史诗词一样没落下。后来他跑去广东帮人编诗选,又到处漂泊谋生,学问越攒越厚,可科举考试老是过不了,考场里那些黑幕把他折腾得够呛,满腹才华憋着没地儿使。 到了1674年,他50岁了,还在北京郊区给人打工,日子过得苦哈哈。那时候科举腐败,他这种没钱没关系的人,根本挤不进去,只能靠才华混口饭吃。可他从没放弃过,搜集古籍、研究史料,硬是熬成了学问大家。

康熙十八年(1679年),皇帝搞了个“博学鸿词科”,想找些真有本事的读书人。这之前,朱彝尊跟康熙有过一次奇遇。康熙喜欢微服私访,了解民间啥情况。那天他路过京郊,瞧见朱彝尊晒太阳那副德行,随口问了句。朱彝尊那句“肚子里的书快发霉了”听着像抱怨,其实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康熙一听就觉得这人不简单,学问深还挺有个性,回去就记住了他。 没多久,朝廷征召人才,朱彝尊被推荐参加考试。他这回没让人失望,凭着多年积累,一举中选。康熙亲自看了他的文章,觉得这家伙文笔好、见识广,直接把他弄进翰林院当编修。这事儿听着挺玄乎,但细想也合理:朱彝尊的才华早就在那儿摆着,就差个机会让皇帝瞧见。 进了翰林院,朱彝尊总算有了施展拳脚的地方。他被派去编《明史》,这活儿不轻松,得翻无数老书,核对史实,还得写得靠谱。他靠着多年研究金石碑文和古籍的功底,干得有声有色,提了不少好建议,连同事都服气。后来他还当了日讲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和朝廷的事儿,康熙挺信任他。

再后来,他被派到江南主持乡试,挑了些好苗子。不过他也有失误,有回私带仆人进宫抄书,被人参了一本,官降了级。但他没泄气,照样埋头干活。到了1692年,他身体不行了,辞官回了嘉兴老家,建了个“曝书亭”,藏书八万卷,继续写书编书,留下一堆学术宝贝。 朱彝尊晚年专心搞学问,编了《经义考》《明诗综》《词综》这些大部头,对清初学术影响老大了。他1709年去世,活了81岁,墓现在没了,但他的书和故事还在。他跟康熙那次偶遇,成了历史上的小亮点,证明了才华只要碰上机会,就能发光。 他的经历接地气,说白了就是个普通读书人,命不好,考试老栽跟头,可他硬扛着没垮,最后靠真本事翻了身。这不光是运气,更多是他几十年不松懈攒下的资本。康熙也不是随便提拔人,他看中的是朱彝尊实打实的学问。

0 阅读:0
冰希祖宗

冰希祖宗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