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的唯一一名参战的香港籍战士王志军,1958年出生于香港,他在香港读完小学,又回到内地读中学,因此他拥有两个户口。 1979年2月17日凌晨,南疆的夜色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成千上万枚炮弹呼啸着划破天际,砸向越南北部的阵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宣告着一场等待已久的战争正式打响。 在广西通往越南同登的崎岖山路上,一支钢铁洪流正滚滚向前,王志军就在这支队伍里。他当时是解放军55军163师487团7连狼牙山班的班长,一个年仅21岁的香港青年。 他或许是那五十多万参战将士中,背景最特殊的一个。当身边多数战友都来自内地的村镇与城市时,王志军的童年记忆里,却充满了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汽笛声和霓虹灯影。 他的父亲是香港一家中资媒体的负责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坚定的立场。正是这份家国情怀,让父亲在他读完小学后,毅然将他送回广州读书,接受最纯粹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段经历,让王志军的人生轨迹与同龄的香港青年彻底分叉,也为他日后投笔从戎埋下了伏笔。 战争的导火索早已点燃。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不断在边境挑衅,侵占领土,残害边民,气焰嚣张到了极点。 中国一再警告,换来的却是对方变本加厉的侵犯。当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下达到部队时,整个南疆军营都沸腾了。 对于王志军和他的战友们来说,惩罚侵略者,保家卫国,是他们心中唯一的念头。 然而,真实的战场远比口号来得残酷。越南兵特别是那些从抗法、抗美战争中滚过来的老兵,绝非乌合之众。 他们意志顽强,极其擅长利用亚热带丛林打游惊险的游击战。我军虽然在重火力上占据压倒性优势,但在清剿那些化整为零、藏匿于山洞和密林中的敌人时,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王志军所在的部队,主攻方向是越南的战略要地同登。这里是通往谅山的门户,也是越军王牌金星师经营多年的坚固堡垒,工事林立,火力交织。 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惨烈。越军依托着明碉暗堡,用各种冷枪冷炮疯狂射击。我军的战士们,一波接一波地发起冲锋,不断有人倒在血泊中,但后面的人又毫不犹豫地踏着战友的血迹继续前进。 在一场攻坚战中,一个隐藏极深的暗堡用重机枪死死地封锁了冲锋道路。眼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一名战士抱着炸药包,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去。 他被子弹击中,踉跄了几步,用尽最后力气将炸药包塞进了暗堡的射击孔,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战场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王志军在他后来的回忆录《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中写道,战前他们接到命令,亲手为自己和战友们挖好了600个墓穴,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这份直面死亡的决绝,是和平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攻克同登后,部队继续向谅山挺进。一路上,除了正面的敌人,更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陷阱和伪装成平民的越南特工。 他们利用我军不伤百姓的纪律,混在人群中突然发动袭击。炎热潮湿的气候,也让许多战士的伤口迅速感染、腐烂,非战斗减员同样触目惊心。 但中国军人的意志,是在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出来的。面对敌人的狡猾和顽抗,我军将领迅速调整战术,发挥炮兵优势,对可疑区域进行地毯式轰炸,同时以小股部队穿插分割,围歼藏匿的越军。 王志军和他的战友们,正是在这样残酷的拉锯战中,一步步将胜利的天平拉向了自己这边。 1979年3月5日,我军攻克谅山,兵临河内城下,战略目标达成,组织随即下令撤军。 这场为期仅一个月的战争,彻底打掉了越南的嚣张气焰,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争取到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战后,王志军因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但战争留给他的,除了荣誉,更多的是对生命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他无法忘记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年轻战友,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了十八九岁的年纪。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无法磨灭的烙印。 多年以后,王志军将这段亲身经历写成了书,在香港出版。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那场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他的事迹也让世人看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香港始终有一批人,他们的心与祖国紧紧相连,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 信息来源:《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MCN双量进阶计划#
由于缺乏足够的俘虏和俄罗斯进行交换,乌克兰将为自己战斗的俄罗斯叛逃者组成的“俄罗
【4评论】【2点赞】
用户17xxx44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