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学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单膝跪地,为她举了整整30分钟的话筒,期间,安德森一动未动。因为他知道,青蒿素的发现,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 这是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场景,地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现场有许多人见证了这一幕。 屠呦呦当时已经85岁,行走缓慢,上台前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把椅子。 因为她腿不好,站在讲台发言不现实,但没想到讲台上的话筒只能固定在高处,电线又拉不长。 工作人员一时找不到办法,屠呦呦只能低着身子凑近话筒。 就在这时,安德森教授果断走上去,没有多想,直接跪在台上,用手举起话筒。 为了让大家清楚地听到屠呦呦的声音,安德森这个动作持续了演讲的全程。 他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分心,只专注地举着话筒,许多人都被他的举动感动了,这不是简单的帮助,更是一种对科学成果的敬意。 其实,安德森深知青蒿素的意义,青蒿素被发现之前,疟疾一度在全球肆虐,尤其在非洲,每年都有许多孩子因病去世。 青蒿素在被广泛使用后,全球因疟疾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许多国家的发病率少了一半以上,屠呦呦和团队的研究,让很多家庭逃过了疾病的侵袭。 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启动了“523项目”寻找抗疟新药。 屠呦呦成为项目的主力,她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院士头衔,但她很坚韧。 她查古书、翻资料,还带队反复进行药物筛选实验,实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她一直没放弃。 有一天,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里看到了青蒿用冷水绞汁的做法,她决定试试低温提取的方法。 在第191次实验时,青蒿素终于在体外彻底杀死了疟原虫,她带头自己试药,确认药物无害以后,才进入到临床实验阶段。 后来,青蒿素第一次在海南临床试验,有明显效果,病人的症状迅速好转。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异常艰难,背后是整个团队不停地付出,也有中国传统医药的智慧做支撑。 诺贝尔奖演讲当天,屠呦呦并没有渲染自己的辛苦,她把荣誉归功于集体,也始终强调青蒿素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安德森的举动被很多人记住,他后来只是说自己做的是科学应有的礼遇,没有更多解释。 但在现场和媒体眼里,这是一种超越身份、年龄和国界的敬重,更突显了科学无国界的理念。 安德森三十分钟一动不动的坚守,和屠呦呦淡定平实的演讲,共同构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瞬间。 这一幕不仅温暖了无数观众,也让人看到全球科学人才之间的尊重与合作。 回头看诺贝尔奖典礼上的这一幕,没有人计较国界,也不在意头衔,大家都在为科学进步和人类的共同福祉鼓掌。 信源: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瑞典领诺奖 在医学院发表演讲——环球网
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
芸霄记史
2025-07-26 10:41:11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