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新婚第3天,王金长去参军,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段桂秀拒绝改嫁。87年后,段桂秀在王金长的墓碑前大哭:我等了你整整87年...... 2019年,江西于都县烈士陵园,一位近百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在墓碑间艰难挪动。 她的眼睛早已看不清字,只能由身边人一个一个念出英雄的名字,当念到“王金长”时,老人身子猛地一震,停住了。 她直勾勾地盯着那块冰冷的石碑,仿佛要把它看穿,紧接着,一声呼喊撕裂了陵园的寂静,哭声让在场的人无不心头一紧。 1932年,那年春天,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王金长,婆婆和丈夫对她也是极好,在那个年代,这已是难得的福气,她虽然对婚姻懵懵懂懂,却清楚地知道,王金长就是她一辈子的依靠。 谁知,新婚的甜蜜只维持了三天,王金长告诉她,他要去参军,抗击侵略者。 这对于一个十二岁的新娘来说,无异于天塌下来,可段桂秀没有哭闹,她握住丈夫粗糙的大手,支持他的决定,而丈夫也是承诺,等打仗胜利,一定回来,就这样,王金长走了,段桂秀的等待开始了。 丈夫离开后,年仅十二岁的段桂秀仿佛一夜之间长大,她扛起了家里所有的重担,农活家务,照顾年幼的小叔子,样样都来。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婆婆甚至要去乞讨,为了贴补家用,这个瘦小的女孩什么苦力都干,搬煤球、运石子,肩膀磨破,手上起泡,她也从不吭声。 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撑着,她坚信丈夫的承诺,只要守好这个家,他总有一天会回来。 时间一年年过去,抗日战争打完了,新中国也成立了,王金长却杳无音信。 段桂秀四处打听,始终一无所获,直到1953年,她等来了丈夫的消息,一纸冰冷的烈士证明。 那一刻,她三十三岁,离丈夫走时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可她不信,固执地认为他的丈夫一定会回来,她把那张证明小心收好,继续守着这个家。 亲友们看她还年轻,都劝她改嫁,但段桂秀每次都一口回绝,她继续操持家务,侍奉婆婆直至1960年安然离世,又一手为小叔子操办婚事,看着他成家立业。 婆婆去世后,家里只剩她一人,当时段桂秀不过四十出头,仍有人上门说媒,她依旧坚定地拒绝。 为了老有所依,也为了让这个家延续下去,四十五岁那年,她将弟弟九岁的儿子过继过来当养子。 为了养活儿子,她干活更卖力,好在儿子孝顺懂事,后来也结了婚,让她抱上了孙子和曾孙。 家里子孙满堂,可她心里那个角落,始终为王金长留着,她总觉得,那张烈士证明或许是弄错了,他可能还活在世上的某个角落。 这份隐秘的期盼,支撑着她活到了近百岁,2019年,她决定再去寻找丈夫的下落,先是去了县里的烈士纪念馆,没找到,她不甘心,坚持要去烈士陵园看看。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当她听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时,心中最后一点微弱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八十七年的漫长等待和美好幻想,在这一刻撞上了冰冷的现实,她扑在墓碑上,一遍遍抚摸着那个名字,泪如雨下。 从陵园回来后,段桂秀心里的那根弦仿佛也断了,整个人疲惫不堪,为了让她宽心,家人带她去了北京。 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这位世纪老人看着眼前的一切,眼神里有欣慰,也有无尽的思念。 谁也没想到,一别即是永别,段桂秀用一生践行了她的承诺,她不仅为丈夫守住了那个小家,也代他看到了这个他为之牺牲的新中国。
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新婚第3天,王金长去参军,这一去
月下影婆娑
2025-07-26 00:17:0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