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理在黑龙江边上,对当地官员下了一道死命令!
俄总理米舒斯京近日对远东地区进行工作访问,期间视察了位于黑龙江边上的卡尼库尔干边境口岸。
黑龙江大桥建成三年并通车后,目前该口岸仍在以“临时方案”运行,以作过渡。
而这次米舒斯京在视察期间,则下了死命令:升级工程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一个国家的总理,亲自跑到这么远的边境口岸去视察,下了这么个硬命令,意思很清楚:俄罗斯现在是真着急了,特别着急赶紧把通往中国这边的边境基础设施给弄好。
这种着急劲儿,过去可不容易看到。
中俄两国关于修这座黑龙江大桥,其实想法早就有了,具体达成文字协议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
结果计划是有了,但俄罗斯这边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真正当回事去推动远东地区的发展。
为啥偏偏是现在开始急火火地“补作业”?
核心原因,恐怕还是中俄之间的生意,对俄罗斯来说变得太重、太要紧了,已经成了它整个经济发展最顶梁的那根柱子。
最近几年国际上风风雨雨,西方那边和俄罗斯的关系跌到了冰点,贸易往来啥的差不多算是半停顿。
这逼得俄罗斯没办法,只能更使劲地往东边看,更紧地拉住东方邻居的手。
所以和中国的生意量哗哗地往上涨,那是现实逼出来的路。
可光靠数量增长不行啊,你想做更多买卖,东西得顺顺当当运过去、运进来才成吧?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
卡尼库尔干口岸现在这副临时凑合、小马拉大车的样子,堵得心慌。
米舒斯京这次看到的实际情况肯定也让他更揪心:对面中国的黑河口岸那边设备先进、流程顺畅,干得又快又好;反观自己这边,还在用那些“临时工棚”和落伍的手段撑着,效率跟不上趟儿。
米舒斯京这道“死命令”,绝不仅是为了盯着一个具体工程按期完成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风向标,标志着俄罗斯对远东的态度正在发生着关键的变化。
克里姆林宫应该看明白了,想要未来经济发展稳住阵脚、更进一步,远东这片地方,特别是那些连通中国的重要门户,必须得认认真真当作优先发展的“新引擎”来对待。
无论是让远东融入整个亚洲经济的大圈子,还是推动俄罗斯国内经济结构的更新调整,都离不开把基础建设这张网扎牢、织密。
不过呢,事情也得分两面看。
米舒斯京的命令再强硬、再紧急,真正要把事情办成,终究还得看俄罗斯干活儿的速度、落实的决心,特别是他们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会不会添乱。
过去这些年的经验摆在那儿,俄罗斯在远东搞建设拖拖拉拉也是有名的。
这次能不能彻底改掉这习惯,把效率搞上去?
能不能做成,意义远比表面看到一个工程完工要大得多。
它其实是在测试俄罗斯高层推动国家经济向东转型的决心够不够硬,手底下落实的功夫到不到家。
干成了,两国都受益,相互之间靠得更近、信得更深;干不好,拖泥带水又没能兑现,那丢的就不仅仅是时间和贸易量了,更可能让人对俄罗斯那边办事的态度和能力产生疑虑,这才是真正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