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贵林父子:于时光长河中回响的南昌幽默之音》 在网络信息纷繁交织的当下,我偶然惊悉南昌艺人小筱贵林于7月1日与世长辞的消息。那一刻,心中好似被一片轻柔却带着哀愁的云朵悄然笼罩,惋惜之情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他年仅68岁,尚未触及古稀之年的门槛便匆匆离去,这份遗憾,宛如夜空中一颗过早黯淡的星辰,让人不禁为之深深叹息。 我与小筱贵林,虽未曾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与相识,但在90年代那几场南昌相声的精彩表演中,我有幸领略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那妙趣横生的台词、灵动鲜活的表演,仿佛是一把把精致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对南昌本土文化认知的宝藏之门。而相较于他,我与他的父亲筱贵林先生,却有着一段更为亲近且刻骨铭心的接触。 筱贵林先生,无疑是江西南昌民间评书艺术领域一座巍峨的丰碑,更是南昌谐谑故事的开创者。他的名字,宛如南昌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南昌人的心灵。文革结束后,筱贵林先生结束了下放的艰难岁月回到城里,然而,命运却无情地给他关上了一扇门,他无法再重拾说相声的老本行,只能无奈地推着小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叫卖犁膏糖和冰棒。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个酷热难耐的夏日,阳光如同炽热的火焰,肆意地炙烤着大地。筱贵林先生推着一辆略显陈旧却承载着生活希望的小推车,缓缓来到了子固路。他站在街头,身姿虽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豁达与乐观。他操着一口纯正且富有韵味的南昌话,扯着嗓子开始叫卖:“筱贵林的冰棒甜又甜,不要舍不得三分钱。”那声音,带着一种独特的幽默与智慧,仿佛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小调,瞬间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目光。而我,也像一只欢快的小鸟,被这充满魔力的声音吸引,迫不及待地挤进了那热闹非凡的围观人群之中。 他的话语一出口,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在孩子们中间激起了层层欢乐的浪花。孩子们的笑声,如同清脆的银铃,在子固路的上空久久回荡,仿佛是世间最动听的音符。那朗朗上口的叫卖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迅速在南昌小朋友们的口中传唱开来,成为了那个夏天最温暖、最欢乐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筱贵林先生早已带着他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如今,他的儿子小筱贵林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悄然离去。这一场场生命的轮回与交替,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与无常。曾经在南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万氏相声,如今随着他们的离去,仿佛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让人不禁担忧,今后南昌是否还能再听到那原汁原味的万氏相声? 念及此,我的思绪又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南昌道琴。那独特的音色、那富有韵味的曲调,曾经是多少南昌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宛如一首首悠扬的诗篇,诉说着南昌的历史与故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它是否也像那逐渐消散的炊烟,慢慢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只留下一个模糊而遥远的背影?或许,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世上真的再无那纯粹、地道的南昌相声与南昌道琴了。 但我知道,那些曾经留下的欢声笑语、那些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表演,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南昌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时光所磨灭。 2025.7.5于南昌 筱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