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华物理系的创建者,他一生未婚却亲手培养了9位“两弹一星”元勋,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却在时代风波中始终守护着科学火种,他就是叶企孙。[谢谢] 叶企孙出身上海书香门第,13岁考入清华学堂成为首批学生,17岁时他已展现出对科学的执着,与同学共同创立了清华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留学美国期间,23岁的叶企孙在哈佛大学成功测定了普朗克常数,该成果被国际科学界沿用16年,面对国外的优厚待遇,他毅然选择回国,决心通过科学教育改变祖国命运。 1926年叶企孙受命创建清华物理系,最初几年全系学生寥寥无几,他独自承担所有课程,为了聘请优秀教师,他不惜以高于自己工资的待遇延揽人才,他常对学生坦言,“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的识人眼光独具慧眼,力排众议让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进入清华任教,破格选派19岁的李政道赴美深造,引导钱学森从铁道工程转向航空领域,在他的经营下,清华物理系十年间培养出69名本科毕业生和1名研究生,成为中国科学人才的摇篮。 抗战期间他支持学生熊大缜前往冀中抗日,不料这一决定成为他日后遭遇的伏笔,叶企孙被诬陷为“特务”,遭受关押批斗,即使身处逆境,他仍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气节,当学生钱三强在街上想与他相认时,他急忙回避:“不要跟我说话省得连累你。”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病逝前仍喃喃低语:“回清华,回清华。”十年后他终于获得彻底平反。 这位大师虽已远去,但他播下的科学种子已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守护理想,在追求创新的今天,我们更应当铭记这些科学奠基人的精神:甘为人梯胸怀家国。 看到叶企孙先生的故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位培养出79位院士、9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大师,晚年遭遇却如此凄凉,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网友评论说: 这才是真正的国之脊梁,默默无闻地撑起了整个中国的现代物理学,没有他我们的“两弹一星”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可惜我们知道得太晚了。 也有网友表示: 叶先生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识人的眼光,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李政道才19岁,他都敢破格提拔使用,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气魄,现在真的太需要了。 有网友感慨道: 看到老先生晚年拒绝学生探望那段真的破防了,自己身处困境,还想着不要连累学生,这种师德让人瞬间泪目。 网友留言: 在校园里经常看到叶先生的铜像,但直到今天才真正了解他的一生,希望学校能多讲讲他的故事,而不是让这样的大师被遗忘。 网友分析道: 叶先生的经历其实给我们很多启示,如何保护人才,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如何正确对待历史,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叶企孙先生的教育理念能够在今天的大学中推广,你认为会对我国的人才培养产生怎样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物理系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