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2022年3月的时候,时任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彼得·达顿还敢说一句“向台湾提供军火”,更早之前,彼得·达顿还表示澳大利亚会“直接派兵”,其态度的软化显而易见。 这场博弈的导火索,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今年 7 月的密集外交动作。他接连与日澳两国国防官员会谈,核心就是逼盟友明确表态:如果美国因台湾问题与中国开战,日澳要扮演什么角色。 更狠的是,美方还要求澳大利亚承诺,将来通过 “奥库斯” 联盟拿到的核潜艇,必须听从美方调用于台海冲突,等于要在澳军装备到位前就把它绑上战车。这种连空白支票都没开就逼盟友冲锋的做法,让堪培拉着实错愕。 面对追问,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周旋。当时他正在中国进行 6 天访问,被记者问及此事时反复拒绝正面回答,只强调澳大利亚已经增加了国防支出。 当被追问 “美国自身都战略模糊,要求盟友表态是否合理” 时,他轻飘飘一句 “你自己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既没得罪美国,也没刺激中国,把皮球稳稳踢了回去。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的表态更直接,明确说 “不讨论假设”,还强调派兵决定只能由当时的政府作出,现在绝不会提前承诺。 这样的态度,和 2022 年 3 月彼得・达顿的嚣张形成了天壤之别。那时达顿不仅放话要 “向台湾提供军火”,更早之前甚至直言澳大利亚会 “直接派兵”,字里行间满是对华强硬的姿态。 短短三年,从喊打喊杀到闭口不谈,转变背后是现实利益的反复掂量。澳大利亚农业界最清楚,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两国贸易额刚回升到 2500 亿澳元,葡萄酒、煤炭出口刚恢复元气,没人愿意为了台海议题冒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 更让澳大利亚犹豫的是美国盟友体系的不确定性。特朗普回归执政后,启动了对 “奥库斯” 联盟的审查,就看这事儿能不能 “让美国更安全、更富裕”,一旦性价比不够,随时可能被抛弃。 美方还要求澳大利亚把国防开支提高到 GDP 的 3.5%,每年要多花 400 亿澳元,军费几乎翻番,这对经济刚复苏的澳大利亚来说压力山大。一边是可能随时跑路的盟友,一边是要掏真金白银的成本,堪培拉自然不愿把话说死。 美方的施压其实也透着心虚。五角大楼虽然在推动与日澳的台海作战规划和联合演训,但连自己都没给台湾开出明确保障,却要盟友先亮明底牌。这种双重标准让盟友寒心,日本防卫省就直言对 “台湾紧急事态” 这种假设性问题 “难以作答”,和澳大利亚形成了默契的统一战线。 毕竟连英国国防大臣希利上个月在澳大利亚喊出 “准备投入战斗” 的口号,都没得到澳方的附和,谁也不想当第一个出头的冤大头。 现在的澳大利亚越来越清楚,“奥库斯” 联盟和 “四边机制” 这些平台,终究是美国 “印太战略” 的棋子。 2024 年以来,澳军确实增加了在南海的巡航和军演,和美日在菲律宾海域搞联合演练,但这些动作更多是做给美国看的姿态。真要到台海冲突的关头,让它像当年跟着美国打伊拉克那样出兵,显然已经不现实。 从达顿的 “直接派兵” 到阿尔巴尼斯的 “不讨论假设”,澳大利亚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看清了大国博弈的本质:与其被绑在别人的战车上,不如守住自己的利益底线。毕竟在经济利益和模糊的安全承诺之间,精明的堪培拉早就算出了最优解。 实际上,中国已经多次强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美国想插手并不容易。澳大利亚选择不作假设性回答绝非偶然,各国心中早已有一杆秤,美国最终难以如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