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桑兰瘫痪后拿到了1000万美金的赔偿,就在这个时候,照顾了桑兰9年的男友黄健,突然宣布要娶桑兰,有人问黄健: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娶桑兰,难道是看中了那1000万赔偿款? 1981年,桑兰生于浙江宁波,7岁被选入宁波市体操队,从此与体操结下不解之缘。 10岁进入浙江省体操队,主攻跳马项目,每天高强度训练超8小时,压腿、空翻等动作反复打磨,很快在省内赛场崭露头角。 1993年,12岁的她凭借过硬实力入选国家体操队,师从名教刘群琳,训练中格外刻苦,即便受伤也从不轻言放弃。 1997年,16岁的桑兰在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项目夺冠,同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锦标赛,助力团队拿下团体亚军,成为体操界备受瞩目的新星。 1998年,她入选友好运动会国家队阵容,带着为国争光的信念奔赴美国纽约。 1998年7月,纽约长岛体育馆内,阳光洒满训练场。 17岁的桑兰正在进行赛前最后冲刺训练,轻盈的助跑、利落的起跳,一套跳马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 第二次试跳时,意外突然降临,双手支撑器械瞬间打滑,她失去平衡,头部重重撞击垫子。 现场一片死寂,医护人员火速赶到,桑兰躺在原地无法动弹,颈部剧痛难忍。 救护车紧急将她送往拿骚县医疗中心,X光片显示第六、七节颈椎严重骨折,医生给出“可能终身瘫痪”的诊断。 在纽约西奈山医院的日子里,桑兰从麻醉中苏醒后,面对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的现实,短暂崩溃后迅速振作。 她主动配合医生制定康复计划,每天清晨六点开始肢体按摩,即便疼得浑身发抖也坚持到底。 康复师教她用特制餐具吃饭、操作电动轮椅,她反复练习数百次,直到能独立完成基本生活技能。 大小便失禁的尴尬并未击垮她,反而让她更坚定康复的决心,在医院的300多个日夜,她从未在人前流过一滴泪。 2000年回国后,桑兰住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一边坚持康复训练,一边规划新的人生方向。 她报名英语、计算机培训班,从零开始学习,每天花4小时啃书本、练操作,很快能熟练使用电脑处理事务。 她常摇着轮椅前往国家图书馆,沉浸在法律和心理学书籍中,为自己“充电”的同时,萌生了帮助他人的想法。 2002年,她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造,克服身体不便,按时上课、完成作业,顺利完成学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桑兰以火炬手身份参与火炬传递,坐在轮椅上的她,笑容灿烂地跑完属于自己的一棒,传递着坚韧与希望。 2011年,她正式启动跨国维权诉讼,为当年的意外寻求公道,期间自学美国民事诉讼法,深夜与律师团队视频沟通,凌晨参与庭审连线,咬牙坚持四年。 2013年,她与相伴多年的经纪人黄健结婚,婚后两人携手投身公益事业,共同筹备残疾人体育基金会。 2014年,桑兰残疾人体育基金会正式成立,她亲自担任理事长,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提供体育训练、康复帮扶等支持。 基金会成立至今,已募集善款超千万元,资助数百名残障运动员参与专业训练,其中多人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斩获奖牌。 她主导在全国建立10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配备专业器材和教练,让偏远地区的残障人士也能接触专业体育训练。 除了体育帮扶,她还推动“残障人士就业扶持计划”,联合企业为残障朋友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帮助近千人实现经济独立。 桑兰还积极投身航天科普、公益宣讲等活动,走进数百所中小学和社区,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励无数人直面困境。 她的自传《桑兰:生命之歌》出版后广受好评,成为青少年励志必读读物,被编入多版中学教材。 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成为公认的励志标杆与公益典范。 即便日常被康复训练和公益事务填满,她仍坚持每月走访训练基地,与残障学员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他们训练。 如今桑兰与丈夫黄健生活幸福,持续深耕残疾人公益领域,基金会的助残项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她依然坚持每日康复训练,同时频繁参与公益宣讲、赛事支持等活动,用自身影响力推动残障群体权益保障,其创办的基金会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助残公益平台,她本人也始终是残障人士励志与奋斗的象征。 主要信源:(南方人物周刊——对话桑兰:这12年我过得像2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