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奥委会主席巴赫踩着十五运会的余温到访大湾区,站在启德主场馆的看台前,对着世界级的设施连连称赞,话里话外都在递话,这啥都配齐了,申办奥运准行。 可这番热情邀约,换不来咱们半点动心,从上海到广州,再到刚办完全运会的大湾区,对2036年奥运的邀请,态度始终如一,我们不接。 曾几何时,奥运会是各国竞逐的“国家勋章”,1960年罗马申奥时,全球十五城争得头破血流,场馆建设投入被视为荣耀投资。 如今风向骤变,申办成了“烫手山芋”,2024年奥运仅剩洛杉矶与巴黎硬撑,奥委会不得不首创“双分配”救场。 更耐人寻味的是2036年申办窗口未启,国际奥委会已三次向中国抛出橄榄枝,甚至算好“用现成场馆省三成成本”的账,但中国至今未松口。 从“香饽饽”到“避之不及”,奥运申办史正书写着时代巨变的注脚。 当年蒙特利尔办奥运,市长赛前拍着胸脯保证一分钱不亏,结果赛事结束留下的烂摊子,让当地老百姓足足交了30年“奥运特别税”才还清债,那座被寄予厚望的主体育场,也落了个“负债穹顶”的外号,东道主连块奖牌都没捞着,成了全球笑柄。 近些年的赛事更没让人省心,里约奥运的场馆赛后成了废墟,自行车馆堆着杂物,泳池干得裂了缝。 东京奥运从申奥时的预算一路涨到三倍,最后亏的钱,够给日本所有学校添一轮新设备。 有人说,北京奥运不是办得挺成功?那是咱们当年有特殊的底气和需求,2008年时,我们需要一个舞台向世界证明发展成果,加上团队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才实现了口碑和效果双赢。 可现在不一样了,2008年的烟火、2022年的冰雪,早就把中国的实力摆到了世界面前,犯不着再靠一场奥运撑面子。 之前专门做过申办可行性研究,结论说得直白,把钱投到学校、医院和老旧小区改造上,比办一场热闹的赛事更实在,老百姓能直接享受到好处。 巴赫其实也知道奥运的短板,所以才盯着大湾区不放。 这刚办完十五运会,场馆、交通都是现成的,不用像其他城市那样从零开始建,看似“省钱”,可后续的维护成本才是无底洞。 就像里约的场馆,建的时候省了心,赛后没人管,最后成了治安死角。 更关键的是,奥运早不是纯粹的体育事了,规则制定被欧美攥在手里,咱们的优势项目动不动就改规则,裁判判罚也常带偏见。 2019年男篮世界杯咱们主场作战,好几次被离谱判罚影响晋级,这样的委屈,没必要再受。 奥委会不是没试过自救,搞“灵活申办”“多国联合申办”,可始终没摸到病根,只想着怎么让主办国少花钱,却不提怎么解决赛后维护、规则公平这些核心问题。 就像巴赫只夸大湾区设施好,却没说清要是真办了,后续的场馆养护、赛事公平谁来保障。 如今中国无需借国际赛事彰显实力,民生福祉与民众幸福感才是发展核心,巴赫的邀约虽显诚意,但赛事耗资巨大且收效难料,绝非最优选择。 真正的大国底气,从不源于赛场欢呼,而是扎根于百姓安稳的日常、持续改善的生活品质,这才是值得深耕的关键所在。 信源:北青网——《全运会巴赫走访广州 聚焦体育与艺术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