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经济实力如何(二) 航空工业是日本战前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1941年,日本年产军用飞机约4800架,其中主力机型包括三菱重工生产的零式战斗机(A6M)。该机型在轻量化设计、航程(约2600公里)和机动性方面确有优势,但其性能依赖高质量铝合金材料,而铝土矿几乎全部来自荷属东印度(今印尼)。 1941年,日本原铝产量仅12万吨,远低于美国的82万吨。此外,日本飞机制造仍以手工装配为主,缺乏标准化与流水线作业能力,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相比之下,美国波音、道格拉斯等公司已建立高效生产线,单厂月产B-17或C-47等机型可达数百架。随着战争持续、熟练工人被征召入伍、原材料短缺加剧,日本航空工业产能不升反降,后期机型质量显著下滑。 真正决定日本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是石油。日本本土几乎无石油产出。1940年,其年消费石油约3600万桶,其中约80%来自美国,其余来自荷属东印度和苏联。1941年7月,美国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并冻结其在美资产。 此举使日本海军储备石油降至约5400万桶。按战时消耗速率计算,仅能维持18至24个月的作战行动。日本军部据此判断:若不能在短期内控制东南亚油田,其海军将在两年内丧失作战能力。这一判断成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核心动因。 然而,日本严重低估了美国的战争动员能力与战略韧性。决策层普遍认为美国社会“厌战”“重商”,不会为亚洲殖民地进行长期战争。事实恰恰相反: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迅速启动全面战时经济。 1942年,工业产能全面转向军需;1943年,飞机产量达9.6万架,为日本的近20倍;1944年,商船与军舰建造吨位超过日本战前十年总和。同时,美国海军自1942年起对日本海上运输线实施系统性打击,尤其是潜艇战成效显著。至1944年,日本从东南亚运回的物资不足战前的10%,石油进口几近中断。联合舰队因缺油而无法出海,最终沦为美军空袭目标。(待续)二战日本军国主义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