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泰国商务部国内贸易厅厅长维塔亚功·马尼内特向媒体表示,《大米贸易费用部级条例(第2号)》自11月7日起正式实施。 新规核心是减免出口许可证费用。农民团体和合作社不用交钱,中小出口企业缴费从5万泰铢降到1万。 单看政策条文,这事儿确实像给泰国大米出口业送了份“大礼包”。要知道泰国可是全球主要的大米出口国,今年前三个月就卖了近181万吨大米,赚了差不多11.4亿美元,大米出口对他们的经济来说可不是小打小闹。政府说这是为了建立更开放的贸易体系,让更多小农户和中小企业能参与进来,听着确实挺接地气,毕竟以前5万泰铢的许可证费,对小商家来说可不是笔小数目,现在降到1万,门槛一下就低了不少。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政策看着美好,实际能起到多大作用还真不好说。泰国大米出口行业的问题,从来都不只是“许可证费太贵”这么简单。以前想做大米出口,光有费用还不够,得有500吨大米库存或者约20个集装箱的存货,这门槛直接把很多小农户和中小企业挡在了门外。虽然之前政府已经放宽了库存要求,但真正制约他们的,还有物流、仓储、国际渠道这些更现实的难题。就算现在许可证费降了,小商家没有稳定的海运渠道,没法拿到有竞争力的运价,也没法对接国外的采购商,最后可能还是只能把大米卖给大出口商,自己赚不到多少利润。 更关键的是,这个政策还藏着潜在的行业风险。泰国稻米加工厂协会早就提出过反对,担心费用降得太低,会让一些容易注册的出口商搞不诚实经营。以前高费用和高库存要求,虽然拦住了小企业,却也筛选掉了一批资质不足的从业者。现在门槛一降,可能会有大量小出口商涌入市场,这些商家实力参差不齐,有的可能为了抢订单恶意压价,最后搞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到时候不仅小商家赚不到钱,还可能影响泰国大米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口碑,毕竟低价竞争往往伴随着品质缩水的风险。 从政府层面看,这笔账也不算划算。据估算,政策实施后政府每年会损失约520万泰铢的收入,虽然这笔钱对国家财政来说不算多,但如果换来的是市场混乱,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而且泰国大米出口正面临着不少外部压力,美日新贸易协定可能让泰国大米对日出口份额减少超过三分之二,加上之前还出现过中国取消大额订单的情况,国际市场本就不太平。这种时候只靠降低许可证费,显然解决不了这些核心的外部挑战。 泰国大米出口的痛点,其实在政策之外。回顾历史,前总理英拉就因为推行大米补贴政策出了大问题,最后不仅自己流亡海外,还让泰国损失惨重,这也说明农业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泰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越南、印度等国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家的大米在价格上更有优势。泰国大米要想站稳脚跟,靠的应该是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而不是单纯靠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商家涌入。 说到底,泰国这次的大米出口新政,更像是一次“治标不治本”的尝试。它确实解决了行业的一个小问题,但没有触及核心矛盾,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混乱。真正的行业振兴,需要的是一套组合拳,既要有降低门槛的政策,更要有配套的支持措施和监管机制。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可能流于形式,没法真正惠及农民和中小企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泰国经济政策 泰国商务部 泰国原产地新规 泰国出口贸易 米泰国香米 泰国禁售 泰国进口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