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台光刻机到货!中芯大手笔投 520 亿!美媒:封锁会倒逼中国发展 全球半导体这盘棋,最近又杀出了新变数。美国这几年来对中国高科技的各种 “卡脖子” 操作,本来想让中国慢下来,没想到反倒像给中国半导体业加了把火。 2025 年,外媒一篇报道一语中的,说得很直白:封锁成了 “双刃剑”,中国不但没被绊倒,反而创新步伐更快。 最新的重磅消息是,2023 年下半年到 2024 年初,中芯国际等多家中国企业收到了 ASML 的 DUV 光刻机,其中中芯国际接收部分设备后,高调宣布 2024 年资本开支达 73.3 亿美元,打算把中国芯片制造这条路越走越宽。 说实话,这场技术封锁风波,已经让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反击故事越来越精彩。 说到这些光刻机,真不是普通货色。ASML 送来的这批浸没式 DUV 设备,每一台都重得惊人,得专门的大车和无尘室,光是装机调试就得折腾好几个星期。 2024 年下半年,等设备调好开始试产,中芯的 5 纳米芯片良率逐步提升到五成左右。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生产线上每一颗芯片良率的提升,背后都是技术追赶的脚步声。 要知道,2024 年 ASML 对中国的销售额约为 118.7 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 42%。美国这边死死盯着不让最先进的 EUV 光刻机进中国,但这批 DUV 机型,已经足够中芯在成熟工艺上打出一片天了。 这波操作算得上是雪中送炭。全球芯片短缺还没缓过劲来,中芯的成熟制程芯片出口正好填了市场的空缺。华为 Mate60 能用上国产 7 纳米芯片,背后就是中芯这些重器的加持。 就算最尖端的技术没拿到手,成熟制程的自给自足,也让中国在全球芯片供应链里有了更多底气。有人说,这就像久旱遇甘霖,关键时刻能挺住,不再被人 “卡喉咙”。 当然,机器到手只是开了个好头,想把芯片制造这条产业链补齐,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2024 年中芯拿出了 520 亿人民币的大手笔,钱分批砸在上海临港厂的扩建、新建天津工厂,还有重点突破 7 纳米以下高端工艺。 这一轮投资不仅仅是扩产那么简单,还要把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部件的自主权握在自己手里。到 2030 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预期能涨到 2950 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全靠现在的这些坚决投入。 有意思的是,中芯这波大动作并不是头一回。2020 年 12 月,他们与国家集成电路基金 II 等合作,在北京厂投入 500 亿人民币,2024 年产能就翻了一番,华为麒麟芯片量产有了靠山。 更早一点,中国商务部还出台了镓、锗等战略材料的出口许可政策,西方那边的供应链被搅得不安生。 其实,芯片制造本来就是拼产业链、拼体系的硬仗,单靠买设备还不够,得把整个链条都练硬。中芯这 520 亿砸下去,背后是中国芯片产业全链条自我升级的一次集体冲刺。 大家都看得清楚,美国的管制本意就是想让中国高科技慢下来。可现在反而把中国逼上了更快的创新道路。美媒自己都承认,封锁这招没能达到预想效果。 比如《华尔街日报》今年 5 月就直言,管制让中国的自研速度飙升,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华为 2023 年用上了 7 纳米国产芯片,2025 年中芯测试国产 DUV 光刻机,8 纳米工艺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数据更扎心,中国芯片自给率 2025 年提升至 35% 左右,而美国企业像美光,2025 年宣布退出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业务 。 封锁变成了倒逼创新的催化剂。中国这边,2025 年集成电路大基金又追加了 475 亿美元,专利数量也直线上升。有国际智库直接指出,中国靠本土创新,把对外依赖一点点消解。 美国本来想卡住中国的脖子,没想到中国这几年练出了自己的 “硬脖子”。中国芯片产业的这场逆袭,已经成了全球产业链里的新变量。 中国半导体产业增速是全球最快的,这些年一点点从跟跑到并跑,甚至有些领域开始领跑。 回头看这场技术攻防战,光刻机到货和中芯千亿级(累计投入维度)投资背后,是中国芯片产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2025 年,中国已经在自研 EUV 工具上排上了日程表,未来的路越走越宽。芯片这块阵地,谁都不想丢,但中国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扭转了被动局面。封锁并不是终点,倒成了中国创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