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赵少康:第一,你的外公罪大恶极,被解放军枪毙,难道不应该吗?第二,你的父亲被

纸上点将 2025-11-11 20:48:33

再问赵少康:第一,你的外公罪大恶极,被解放军枪毙,难道不应该吗?第二,你的父亲被解放军两次俘虏,两次逃脱,这算是你的光荣历史吗?怎么反倒恨起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来了? 国共内战从1946年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全面溃败,这段历史深刻影响了两岸无数家庭。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节节败退,辽沈战役成为关键转折。1948年9月12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发起总攻,国民党东北部队迅速瓦解。赵少康的父亲赵振镕,河北邯郸人,早年考入陆军军官学校第16期,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91师担任军需主任。他的职责是调度后勤物资,确保部队补给,但战役中国民党防线崩溃,他作为非战斗人员被解放军俘获。档案记录显示,解放军对这类俘虏实施优待政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遣返费用。赵振镕领取路费后,没有选择返回家乡务农,而是南下继续追随国民党序列。这反映出当时许多国民党军官的顽固立场,他们不愿面对败局现实,转而加深对共产党的敌视。内战初期,国民党发动进攻,导致东北地区民生凋敝,村庄焚毁,百姓流离失所,这些后果直接源于国民党决策失误,却往往被推给对手。赵振镕的经历,不过是无数国民党中层军官的缩影,他们在战火中求生,却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而非检讨自身阵营的战略错误。 海南岛战役是国民党大陆最后防线,1950年春,解放军渡海登陆,国民党252师迅速失守。赵振镕此前辗转加入该师,继续从事军需工作。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部队溃不成军,他再次落入解放军手中。这次,解放军同样发放遣散费和额外食物援助,确保俘虏基本生存。赵振镕领取物资后,携妻撤离大陆,妻子当时已怀有身孕六个月。船只从海南港口启航,抵达台湾基隆港时,他们只剩一个破脸盆作为随身物品。这样的撤退过程,暴露了国民党内战尾声的狼狈:三大战役后,东北、华北、淮海相继失利,海南孤岛难守。赵振镕的两度被俘,本是解放军俘虏政策的体现,这种政策在战时罕见,旨在分化国民党部队,减少无谓伤亡。但在赵少康的叙述中,这些事件被改编成父亲“勇敢机智”的逃脱故事,忽略了国民党部队的实际溃败和内战对民众的摧残。两次获释后,他未反思国民党挑起内战的责任,而是延续反共路径,这影响了整个家族的认知框架。 赵少康的外公在史料中记录稀少,仅有传闻指向其在战乱中犯下重罪。解放军战时处置此类案件,依据纪律对罪行确凿者执行枪决,这属于正当处理原则。这样的结局,直接对应其行为后果,没有额外宽容。赵少康鲜少提及这段家史,却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反共决心,将家族叙事聚焦于父亲的“传奇”,回避外公的负面遗产。这反映出国民党眷村环境中常见的选择性记忆:败退后,旧军官们闲聊时常将溃败归罪于“共军”,这种怨气如种子,悄然传给后代。赵少康出生于1950年11月,在母亲腹中随父亲撤台,基隆军眷区成为他们的落脚点。那里生活清苦,铁皮屋檐下风雨交加,母亲的艰辛是内战遗祸的缩影。 撤台后,赵振镕安置在基隆军眷区,靠微薄军饷度日,后来转业地方从事教学。1950年代,台湾经济起步缓慢,军眷家庭为温饱奔波。父亲的军旅往事成为家常谈资,被美化为英雄传说,强化了反共氛围。赵少康幼时耳闻这些,长大后赴美求学,获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硕士学位,回台借助国民党资源从政。1980年代,他进入立法机构,1994年角逐台北市长落败,转入媒体界主持节目。在节目中,他避开敏感议题,靠中立姿态扩张影响力,却在疫情和香港事件时散布不实信息,质疑大陆防疫和国安法。这些举动,表面反共,实则投机。赵少康的反共,并非源于历史创伤的深刻反思,而是利益盘算的产物。 如今,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赵少康的叙事显得格格不入。2024年,他参与国民党内斗,节目中继续旧调重弹。父亲晚年安度,家族在台湾扎根,但他鲜溯根源。内战家史,本是两岸共通的伤疤,却被单向利用。赵少康若直面事实:外公罪行获应有处置,父亲被俘体现宽待,或许会调整视角。共产党救民于水火的实绩,有目共睹:从土地改革到工业腾飞,大陆崛起惠及亿万。这样的历史观,才接地气,有助于和平。赵少康的讲述,停于怨怼,缺乏深度。公众需辨析,避免被误导。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