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欧洲,小偷之间居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能偷中国游客的钱和东西,但绝对不能碰中国人的手机。 十年前,中国游客去巴黎或者罗马旅行时,大多钱包鼓鼓,现金和卡放一起。欧洲扒手盯准的就是这种容易下手的“肥羊”,拿走钱包就是一笔大收入。那时关于钱包被偷的烦心事,是不少中国人欧洲旅游的集体记忆。 可这几年形势变了,新一波中国游客带的现金少多了,街头购物吃饭基本都只用手机。扒手们惯用的那套手法,突然变得没啥用。一部手机成了中国游客在欧洲大街小巷里唯一的依靠。 点餐、买票、购物,甚至小摊买点手信,手机一扫直接结账。如此一来,扒手再把钱包顺出来,里面多半也没什么油水。这类新变化把过去那种“靠偷中国人发财”的老路给堵上了,不少偷盗团伙也不得不换目标。 话又说回来,小偷手艺再高也不碰中国人手机,这条不犯法的“死规矩”为什么能牢牢守住?原因很简单,手机成了最难碰的钉子。 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安全设置层层加码,没了失主的脸或指纹,根本用不起来。就算关掉网络、刷机都不见得能解锁成功,手机被偷的风险和技术难度直线上升。 另一方面,失主丢了手机第一时间就能远程查位置、锁手机、抹数据,这让小偷等于给自己背上了个定时炸弹,根本出不了手。偷来用不了,卖黑市又查得紧,伸出手前都要好好掂量下后果。 除了技术防线,今天的中国游客维权意识也和十年前不是一个水平了。警察、使馆、付款平台,谁该找怎么报案,心里明白得很。 不少人还专门配备了旅行保险和银行卡实时提醒,再加片防盗背包,把所有破绽都堵死了。这时候,盗窃团伙跟游客、警察、科技较量,比拼的已经不是简单下手的勇气,而是能不能挑到漏洞。 结果现实很扎心,这些年来欧洲各热门城市从巴黎、巴塞罗那到维也纳,针对中国游客偷手机的案子一降再降,小偷们的生计也面临麻烦。 这场明争暗斗还带来了新变化,每当一家餐厅挂出“支持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新游客就更愿意在这里花钱吃饭逛街。 本地商家为讨好中国人,争着赶上数字支付潮流。更多欧洲城市原本对新支付方式很抗拒,但现在也不得不顺着游客的习惯升级服务。 中国游客带着新工具走遍欧洲,推动当地商业生态一起进步,这些变化都是旅游市场、游客个体和商家共同选择的结果。 欧洲小偷不偷中国人手机这件事,说到底不是人性变好了,而是大环境变了,技术和习惯让老路走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