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但必须给中国人立规矩,以确保和平开发太空。” 韩媒这番关于“给中国人立规矩”的言论,听起来挺刺耳,但仔细想想,其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国际空间站确实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退役,届时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很可能成为近地轨道上唯一的长期载人航天器。 但问题在于,中国早就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天宫”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私人会所”,而是抱着开放的态度。 回想当年,中国满怀诚意想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却被美国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那种被排挤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但中国航天人硬是争了口气,靠自己一步步搞出了名堂。 等咱们自己的空间站建好了,非但没有关起门来独享成果,反而主动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敞开大门,邀请大家一起上来做实验。 这种格局和当年某些国家的做法一比,高下立判。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都称赞这是“实际行动中的空间外交”,是“全球共享太空”的一个伟大范例。 说到“立规矩”确保和平开发太空,这个想法本身没问题,谁都希望太空永远干干净净只搞科研。 但现实是,太空中真正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来自别处。比如中国空间站就遇到过美国星链卫星危险接近的事儿,逼得咱们空间站不得不两次紧急规避,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安全威胁。 所以,真要立规矩,是不是应该先立点更紧迫的?比如明确空间站的“安全区”到底该多大?卫星变轨前要不要提前打招呼?太空交通规则怎么定?这些才是眼下更值得国际社会操心的大事。 中国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得相当负责任。咱们早就向全世界公布了空间站的轨道数据,方便大家各自计算碰撞预警,这就是主动增强透明度的表现。 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也一直积极推动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谈判,和俄罗斯一起提交过相关条约草案,反对外空武器化。可见,中国本身就是太空领域“立规矩”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性力量,而不是破坏者。 “天宫”空间站的合作模式也很有特色。它不搞那种排他性的“小圈子”,而是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很多像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靠自己根本造不起空间站,但现在他们国家的科学家也有机会把实验载荷送到“天宫”上。 这种普惠性的合作,才能真正让太空探索的红利让更多国家享受到,帮助大家共同进步。有欧洲宇航员已经为了将来能上中国空间站,早早开始学中文了,这种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合作,才是主流。 从技术上看,“天宫”虽然比四百多吨的国际空间站规模小,但后发优势明显。它的单个舱段体积更大,特别是两个实验舱比国际空间站里多数实验舱都宽敞,能塞进去更多科学设备。它还用了更先进的离子推进器这类技术,更节能环保。这些扎实的科技实力,是“天宫”能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一流服务的硬基础。 所以,韩媒那种“必须给中国人立规矩”的论调,听起来好像挺有“国际责任感”,实则有点过时,甚至带点偏见。中国空间站从诞生那天起,就是按照“和平利用、合作共享”的基因来设计的。 它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对旧有那种孤立、排斥模式的最好回应,也是中国为太空治理提供的“和”力方案。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在联合国框架下,由各国共同协商制定,确保太空对所有人公平开放,而不是由某个国家或群体单方面强加于人。 未来太空的和平开发,靠的不是对特定国家“立规矩”,而是需要所有航天国家一起努力,建立起一套大家都认可、都遵守的公平规则。中国通过“天宫”空间站的实践,正在为这套新规则的形成贡献着东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