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 欧盟委员会正式官宣: 2025年11月7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官宣,对原产于中国的新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充气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这距离今年5月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仅过去半年,双反组合拳让出口企业压力陡增! 此次调查的导火索,依旧是欧盟方面的"不公平竞争"指控——其认为中国轮胎进口量激增、价格显著低于欧洲本地产品,再叠加所谓"过量补贴",对欧盟本土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根据欧盟调查框架,本次补贴调查期锁定2024年全年,而损害分析期将追溯至2021年,全面核查近四年的产业影响情况。此前数据显示,2021至2022年间,中国相关轮胎对欧进口量暴涨51%,价格较欧洲本地产品低30%至65%,这一价差成为欧盟发起调查的核心依据。 为何欧盟对轮胎产业如此"重视"?背后是该行业在欧洲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数据显示,欧盟轮胎制造业年产值超400亿欧元,直接带动11.2万个就业岗位,加上供应链间接影响,总就业规模更是高达数十万人。此次调查由欧盟行业组织于9月提交申请,因满足损害金额门槛正式立项,涉案产品覆盖载重指数不超过121的各类乘用车及轻卡充气橡胶轮胎,对应的欧盟CN编码为4011 10 00和4011 20 10。 对企业而言,最紧迫的挑战已经到来——调查机构已向相关出口商、生产商发放调查问卷,部分企业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抽样申请及答卷提交,材料准备的专业性和时效性直接影响后续结果。按照欧盟流程,本次调查最长将在13个月内完成,若证据被认定"充分",最快9个月后就可能征收高额临时反补贴税,一旦落地,中国轮胎对欧出口成本将大幅攀升。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此前流传的"补贴过低"说法并不准确,欧盟调查的核心是认定是否存在"违规补贴"及产业损害关联。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查与反倾销调查共享部分调查期数据,双方叠加的处罚力度可能远超单一调查,对年出口额占中欧轮胎贸易20%以上的涉案产品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大考。 眼下,数千家相关企业正紧急投入材料准备工作,从补贴凭证到成本核算,每一项都关乎最终裁定结果。这场调查不仅考验企业的合规应对能力,更折射出中欧贸易领域的产业竞争博弈。你觉得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