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定宇洋洋得意地公开炫耀“高安国将军是我举报的”,甚至拍着桌子扬言要“盯紧案子

经略简料 2025-11-10 12:20:25

当王定宇洋洋得意地公开炫耀“高安国将军是我举报的”,甚至拍着桌子扬言要“盯紧案子,让他牢底坐穿”时,他以为自己是“台独”阵营的“功臣”,却殊不知,这番嘴脸恰恰成了“台独”势力滥用司法、打压异见的最丑陋标本——而81岁的高安国将军,用“反独促统是一生职志”的坚守,狠狠撕下了这份虚伪与卑劣。 台湾政治人物王定宇公然炫耀举报八旬老将高安国将军一事,还大放厥词,宣称要“盯紧案子”,妄图让高将军遭受牢狱之灾,直至“牢底坐穿”,其行径令人不齿。 他将此举视为自己在“台独”阵营中的一大功绩,然而预期的叫好声并未出现,反而引发了舆论的一片哗然与谴责。 这场司法行动的威慑力,被目标人物高安国的多重身份极大削弱了。 这位81岁的老人曾是军中备受敬仰的前辈,17岁入陆军官校,一路晋升至中将,还担任过花东防卫指挥部司令,拥有完整的留美资历。 他这样的背景与“颠覆国家政权”的重罪指控形成了巨大反差,让许多民众感到难以置信。 高安国的信念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 他将“反独促统是一生职志”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他曾组织台湾农民将滞销的芒果与莲雾销往大陆,也曾帮助许多旅台老兵返乡寻根。 这些充满民生温度的实践,使得检方提出的所谓“罪证”,包括支持统一的视频和写给大陆同胞的公开信,在民间层面显得苍白无力。 2024年底,高安国被秘密带走,不允许亲属探视。 但在庭审中,他表现平静坦然,未曾退缩求饶。这种风骨与举报者嚣张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而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同情。 人们反感这种对长者和军中功勋的羞辱,也看不惯用司法手段解决政治分歧的做法。 当局试图通过打击核心人物来压制统一声音的策略,结果却催生了一场去中心化、跨地域的抵抗。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海外统派人士举行抗议集会,递交请愿书,将岛内案件提升为国际舆论事件。 这使得压制行动的范围超出了当局的控制。 在岛内,支持者们改变了策略。 他们放弃大规模的正面集会,转而深入社区和菜市场,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基层宣传。 他们积极发放“统一利台”传单,精心组织“两岸故事分享会”。以这般柔和且贴近生活之法,让统一的理念在民间悄然传播、渐次扩散。 在网络上,压制行为同样引发了年轻世代的逆反心理。 高安国的视频账号被封禁后,许多台湾青年自发传播他过往的视频,并配上“爷爷说得对”等支持性字幕。 这种二次创作式的传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舆论场,让统一的声音在沉默中蔓延。 高安国案并非特例。 自2020年“反渗透法”生效,特别是2023年修订“国安五法”将“反独”言论纳入打击范围后,一系列打压行为接连发生。 统派人士林明美因组织青年文化交流被判刑3年,退役少校吕礼诗因发表“两岸同属一中”言论而遭调查失业,甚至售卖大陆商品的小商贩也被约谈。 这种系统性的操作被批评者称为“绿色恐怖”或新“白色恐怖”,唤醒了台湾社会对过去威权时代的历史记忆,引发了对权力滥用的深层警惕。 有人指出,若此逻辑成立,孙中山推翻满清亦是“颠覆”,这种“莫须有”的指控可谓“滑天下之大稽”,其行动的正当性受到了根本性质疑。 试图用司法铁拳掐灭一颗火星,结果却意外引爆了一片舆论的草原。 高安国案揭示了一个清晰的悖论,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现代社会,越是强硬的政治压制,越可能因其自身的粗暴而赋予反抗者更强的道德力量和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高安国已然成为捍卫民族尊严的鲜明象征。 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如春雨润物般,于更多人的心灵沃野中悄然播撒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绽放出熠熠光辉。 信源:莫须有!力挺两岸统一的台退役中将遭重判 2025-10-24 15:03·海峡网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