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年的时间里,这三个恶魔入侵了9个国家,杀害了1100万人,却没

史鉴奇谈 2025-11-09 14:10:38

在 23 年的时间里,这三个恶魔入侵了 9 个国家,杀害了 1100 万人,却没有人称他们为恐怖分子。更讽刺的是,奥巴马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说起来,这套“区别对待”的标准可不是一天形成的。当年美国拉着英国等盟友,以“反恐”或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由头先后进入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时间跨度确实很长。   按常理,这种长时间、多国家的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本该受到国际社会更严厉的审视。但你会发现,新闻报道里很少会用描述恐怖组织那样的激烈言辞去定性它们。   这背后,话语权的力量太关键了。西方主流媒体握着麦克风,他们在报道中会刻意选用“干预”、“军事行动”这类听起来中性的词汇,从而冲淡了行动的侵略性色彩。   同时,他们善于构建“正义使者”的叙事框架,比如强调“推进民主”或“保护平民”,这种包装使得其行为在国际舆论中被部分“合法化”了,自然就和“恐怖主义”的标签绝缘了。   诺贝尔和平奖的光环,在某些时刻,反而成了这种叙事最显著的点缀。获奖本身被描绘成对某种“国际理想”的肯定,即便后续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似乎也不妨碍获奖那一刻的“政治正确”。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削弱了国际社会评判体系的一致性,让人感到奖项的颁发与现实产生的后果之间存在难以忽视的脱节。   再看那1100万这个数字,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统计,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和被彻底改变命运的个人。   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持续的冲突不仅带来直接的生命消亡,更严重摧毁了基础医疗系统、粮食生产和供水设施,这种结构性破坏引发的后续死亡往往难以精确统计,却也真实地记在了冲突的账上。然而,在宏观的国际政治讨论中,这些具体的人的苦难常常被简化,甚至被忽略。   国际机构的反应也常常显得双标和无力。面对这些大国行动,联合国等机构往往难以进行有效制衡或追责。是这些生命不值得被同等关注吗?还是一些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或军事实力,能够一定程度豁免于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这暴露出全球治理体系在公平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所以,为什么没人称他们为恐怖分子?这个问题本身,或许答案就在于:“恐怖分子”这个词,在国际政治的现实语境中,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客观的行为描述,更是一个被权力政治和话语建构塑造的标签。   它清晰地指向了国际政治中关于合法性、话语权和双重标准的复杂博弈。1100万生命的消逝,与那个备受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并列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值得深思的悖论之一,时刻提醒着我们,历史评价与现实的权力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张的关系。

0 阅读:14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