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这种功利心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很多人把道义扔在一边,眼里只剩下利益算计。嘴上说着情义无价,实际交往却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什么事都得先掂量下有没有用。这种风气甚至渗到教育领域里,有些学校把学生打造成考试机器,却忘了培养他们的人格。年轻人从小就被灌输要考重点学校、进名牌大学,整个成长过程就像在完成标准化流水线。 王德峰特别担心这种重功利轻道义的风气会腐蚀社会根基。他在疫情初期观察到,当生活突然按下暂停键时,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生命中最本质的价值。但随着生活恢复正常,那些浮躁的气息又悄悄回来了。 这股功利思潮在官场也有苗头。有些干部一味追求看得见的“显绩”,比如GDP增速和招商引资数量,却把需要长期投入的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这类“潜绩”给晾在一边。他们热衷于搞短平快的形象工程,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却不太上心。这种政绩观说到底还是功利心在作怪。 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利益本来无可厚非,但一旦过头就成了问题。现在有些人是非界限变得模糊,以为只要赚到钱就是本事。这种观念导致假冒伪劣、欺诈失信的事情时有发生。更麻烦的是,传统社会中重视的“私德”在现代公共生活里显得力不从心,而“公德”意识又没完全建立起来。结果就是公共场所插队、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现象屡见不鲜。 消费主义在这股纵欲风潮里更是火上浇油。商家不断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把消费水平和人生幸福直接挂钩。这种“买买买”的狂欢背后,是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持续伤害。王德峰提醒我们要反思中国传统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别让盲目消费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年轻人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左右为难。他们既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又不得不面对高房价、高压工作的残酷现实。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疫情中很多年轻人展现出了责任担当,他们尊重规则、有公德心,冲在抗疫第一线。这让我们看到功利思潮并非不可扭转。 要改变这种纵欲汹汹的局面,得从多个角度入手。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是基本保障,要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政务诚信尤其关键,政府要以身作则,用诚信示范引领社会风尚。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移风易俗,从婚丧嫁娶简办、迎来送往简化这些具体事做起,打破面子关、利益关和人情关。 道德建设不能光喊口号,得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同时要动员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道德建设的合力。媒体舆论也要加强引导,营造健康的道德评价氛围。 王德峰特别强调伦理共识的重建。他认为社会需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普遍伦理精神。这种共识不是靠说教就能建立,需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反思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拔葵去织”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官者不应与民争利。儒家倡导的“义利之辨”也提醒我们,见利要思义,不取不义之财。 说到底,克服功利主义最终要靠每个个体高尚道德人格的培育。这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根本内驱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立德树人”,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内心有了坚定的道德准则,才能在外界的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 王德峰的忧虑背后,其实包含着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期待。他相信经过磨难和反思,中国人能够找回那份沉淀在文化血脉中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曾经帮助我们度过无数艰难时刻,也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健康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