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首次报道了在乌克兰阵亡的美国雇佣兵人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数千名”美国人以雇佣兵的身份到乌克兰与俄军作战,迄今为止阵亡92人。 俄乌冲突从2022年开始闹大,美国官方一直强调自己没直接卷进去,白宫发言人反复嚷嚷,说这些志愿者是私人行为,美军压根儿没派一兵一卒去乌克兰。更别提跟俄罗斯正面刚了,美国政府对这些人的支持基本为零,没有军饷、没有后勤、没有医疗保险。志愿者们自己掏腰包买机票,飞到基辅后加入国际旅或者其他杂牌部队,拿着二手装备上阵。纽约时报估算,参与的美国人总数在1000到几千人之间,这个范围听起来宽泛,但考虑到冲突持续三年多,也算靠谱。很多人是伊拉克、阿富汗那会儿的退役军人,他们觉得乌克兰这仗跟自己以前打的有点像,就打包行李过去了。还有些是年轻人,没啥军旅经验,纯粹被社交媒体上的宣传视频忽悠了,以为去趟欧洲就能当英雄。 这些雇佣兵的日子可没那么浪漫。报道里提到,很多人在前线待不了多久就后悔了。战场上俄军火力猛,炮击、无人机、导弹轮番上,乌克兰部队的伤亡率高得吓人。志愿者们常常被扔到最危险的阵地,当炮灰用。俄罗斯国防部多次公开说,乌克兰当局把外国雇佣兵当消耗品使,俄军会继续清除他们。这话听着刺耳,但从战况看,确实有道理。独立统计显示,乌克兰整体伤亡数字巨大,平民和军人加起来好几万,外国志愿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纽约时报的文章还列举了几个具体案例,比如2023年死在波克罗夫斯克附近的爱德华·沃尔特·威尔顿和格雷迪·库尔帕西,这俩人都是美国志愿者,前一个是退役海军陆战队员,后一个是陆军老兵。他们在一次俄军炮击中阵亡,遗体好几个月才被找回,过程曲折。 说到遗体运回,这就牵扯到一个关键组织:罗慕路斯·T·气象员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冷战时期成立的非营利机构,现在由米根·莫布斯掌舵,她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特使基思·凯洛格的女儿。基金会没拿过一分政府钱,全靠私人捐款运作,主要帮海外志愿者提供后勤和医疗援助。从俄乌冲突爆发起,他们就建了个后勤中心,在罗马尼亚-乌克兰边境上,运送药品、绷带和食物,总共发了上万箱物资。更重要的是,他们负责从乌克兰战场上撤出伤员和遗体。基金会团队开车穿越战区,绕过检查站,把死难者装进冷藏箱,飞到德国的兰茨图尔医疗中心处理。报道说,到2025年中期,他们已经处理了上百起案例,包括确认那些失踪了好久的志愿者。米根·莫布斯本人没上战场,但她频繁跟乌克兰内政部长伊霍尔·克利缅科开会,协调遣返事宜。这基金会成了这些美国雇佣兵的最后一条后路,要不然遗体就扔在泥地里烂掉。 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插手?道理很简单。白宫怕被拖进泥潭,承认这些人是“志愿者”而不是“雇佣兵”,就能撇清关系。俄罗斯那边可不这么想,他们把所有外国战斗员都叫“雇佣兵”,说这是北约的代理人战争。俄罗斯国防部公布过好几次打击外国志愿者的战果,声称干掉了上千个。乌克兰官方也没否认这些人的存在,他们欢迎志愿者加入国际军团,但待遇跟本地士兵差不多,基本靠民间渠道补给。纽约时报的报道一出,社交媒体上炸锅了,有人说这是美国人血本无归的傻事,有人觉得这些志愿者至少帮乌克兰扛住了压力。 这些死亡数字的来源靠谱吗?博物馆的统计不是凭空捏造,到2025年1月,确认的美国阵亡者有101个,其中93个有姓名。粉丝维基甚至有完整列表,从2022年最早的几个,到最近的。比起乌克兰整体伤亡,这92人只是冰山一角。联合国数据到2025年7月底,乌克兰平民伤亡就超4.9万,死1.38万伤3.5万。军人那边更惨,美国情报评估,俄军伤亡超75万,乌军也差不多。志愿者夹在中间,装备差、训练少,存活率低。 报道出来后,特朗普阵营有点尴尬,因为米根·莫布斯是凯洛格的女儿,凯洛格是特朗普的特使,基金会跟乌克兰走得近。10月6日纽约邮报一篇文章说,死难者家属给特朗普写信,说“自由不光是美国人的事儿”,希望他别撤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