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讲明了:在回忆录《应许之地》中,他提到中国长期保持克制,让两国关

观今言史啊 2025-11-07 18:04:46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讲明了:在回忆录《应许之地》中,他提到中国长期保持克制,让两国关系几十年没走到全面冲突。据多家媒体整理,这段表述被广泛引用。   有趣的是,他一边承认中国的克制帮两国躲开了全面冲突,一边又后悔没早点在贸易上对中国下狠手。   先说说他提到的“中国克制”,这可不是空泛的客套话,翻翻过去几十年的事儿就能找到实实在在的例子。   早年间“银河号”事件,美国没凭没据就拦了中国商船,换做有些国家可能早就剑拔弩张,但中国没那么做,靠着外交交涉让对方认了错。   后来台海局势紧张,美国把航母开过来示威,中国也只是按计划完成导弹试射,之后就主动恢复对话,没让矛盾往更糟的方向走。   最让人揪心的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国内民众情绪那么激动,政府还是压着性子走外交程序要说法,没搞硬碰硬的对抗。   这些选择在当时看来可能有人觉得是退让,但现在回头看全是门道。   那时候中国的实力和美国差得远,要是真闹僵了,发展的节奏肯定会被打乱。   这种不硬顶、先发展的思路,其实是把时间当成了筹码,不是怕事,而是清楚自己要什么。   奥巴马能点出这一点,说明他卸任后跳出了当年的执政惯性,看得比在位时更明白些。   他肯定中国的脱贫成就也挺实在,这事儿确实没得黑,那么多人短时间内摆脱贫困,放在全球都是少见的奇迹。   奥巴马作为前总统,很清楚这种规模的民生工程需要多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夸一句了不起,既是承认事实,也透着点对这种发展模式的复杂审视。   毕竟美国自己在民生问题上常年头疼,看着别人做成了难事儿,难免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夸归夸,话锋一转就露出了遗憾,他说后悔没早点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这话里的门道可就多了。   奥巴马在位时其实不是没动过心思,搞过针对中国光伏、轮胎的反倾销调查,还牵头搞过想绕开中国的贸易圈。   但那时候美国正陷在反恐战争里,国内又刚经历金融危机,商界一大堆企业依赖中国市场,根本没法达成共识下狠手。   等到他卸任,再看中国在高端制造、科技领域一步步追上来,自然会觉得当年的动作太犹豫了。   这种后悔背后,其实是美国精英层的普遍焦虑,他们习惯了自己制定规则,看着中国不按套路出牌还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的落差很大。   奥巴马承认中国克制,是明白冲突不符合双方利益;后悔没强硬,是不甘心美国的主导地位受挑战。   这种矛盾心态,本质上是“守成者”面对“崛起者”的典型反应,既得接受现实,又没法彻底放下身段。   不过要是真较真起来,就算奥巴马当年真的强硬了,结果可能也未必如他所愿。   中国的产业链不是说打就能打散的,那些年里,从家电到基建设备,中国产品早就慢慢嵌入了全球市场,美国企业自己也离不开便宜又靠谱的供应链。   后来的贸易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加征关税最后反而让美国消费者买单,企业怨声载道。   奥巴马的这些话,更像是卸任后的“马后炮”,既有对自己执政生涯的复盘,也暗含着对当下中美关系的某种注解。   他看得清中国克制背后的战略智慧,也明白贸易强硬未必能拦住发展的势头,但还是忍不住后悔。   这种纠结恰恰说明,中美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两种发展路径、两种国际秩序观念的碰撞。   现在再读这些文字,能感觉到一种超越个人立场的清醒,只是这种清醒来得有点晚。   中美关系已经走到了新的阶段,再回头纠结当年的选择,不如好好琢磨怎么跟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大国打交道。   毕竟克制从来不是软弱,发展也不是过错,要是读不懂这一点,再后悔多少次也没用。   参考资料:环球网《专家: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不会对中国推行全面强硬政策》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