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5岁小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突然腹痛不止,碍于女同志就跑远处去方便,不料返回后竟发现草地已空无一人...... 就在几小时前,他因伤势拖累落在队伍后面,短暂离队后再回来,原地只剩淡去的脚印。 他喊了几声战友的名字,声音被风声揉碎在茫茫草甸里,连回音都没有。凭着一股劲,罗玉琪挣扎着往前追,可没走多远就眼前发黑。 三天没正经吃东西,啃的野草在胃里翻搅,每爬一步都像要耗尽全身力气。意识模糊间,他感觉有人蹲下来,递过来一小口水润了润他干裂的嘴唇。 睁开眼一看,是个面容消瘦但眼神发亮的红军战士,胸前的红星虽褪色却很醒目。这人是红四方面军28团副连长李玉胜,自己旧伤复发掉队,却没只顾着赶路。 一路上,李玉胜已经收拢了好几个掉队的伤员,大家互相搀扶着慢慢走。罗玉琪被扶起来时,才看清这支临时队伍的模样:有腿被冻僵的,有发着高烧的。算上他,一共29个人,每个人的军装都破烂不堪,眼里却还有点光。 可走着走着,这点点光也快灭了。草地一眼望不到头,粮食早就断了。有人走着走着就坐在泥里,说不想动了,反正也追不上大部队了。李玉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再这样下去,不等沼泽吞噬,队伍先散了。 那天傍晚,大家围着一堆微弱的篝火取暖,李玉胜突然提高了声音。他说咱们不能再瞎闯了,得有个主心骨,要成立个临时党支部。 这话一出,原本蔫蔫的战士们都抬起了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没有党旗,大家就面向大部队前进的方向;没有宣誓台,就在泥地上站成一排。李玉胜被推选为支部书记,那一刻,29个人仿佛突然有了靠山。 党支部一成立,立马有了章法。能走动的去挖野菜、拾柴火,轻伤的照顾重伤员。每天出发前都点一遍名,睡觉时安排人轮岗,确保没人被落下。 更妙的是,李玉胜带着两个战士找柴火时,居然撞见了一只野山羊。他举枪时手都在抖,不是怕打不中,是怕浪费仅有的一颗子弹。 枪响之后,野山羊倒在地上,这可是29条人命的救命粮啊。那天晚上的篝火,是他们进草地以来最旺的一次,肉香飘出老远。 罗玉琪第一次吃到热乎东西,眼泪跟着肉香一起往下掉,不是馋的,是感动的。为了防止有人陷进沼泽,李玉胜想出个法子:把所有人的绑腿布都撕下来。 拧成一根长长的“生命绳”,每个人都抓着绳子,前面有人探路,后面有人护尾。有一次,一个战士不小心踩空陷进沼泽,眼看就要往下沉,前后的人死死拽住绳子。大家喊着号子一起拉,硬生生把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罗玉琪年纪最小,被安排照顾伤员,他每天都用小本子记着每个人的状况。后来本子磨破了,他就找了块小木板,用刺刀刻上“草地临时党支部”七个字。刻完后他用自己伤口的血水抹上去,贴身藏着,比什么都宝贝。 就这样,这支29人的小队伍,靠着党支部的引领和彼此的支撑,一天天往前挪。野菜挖完了就煮树皮,水喝完了就接雨水,鞋子磨破了就裹着布走。 不知走了多少天,那天早上,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突然大喊一声:“看!红旗!”所有人都停下脚步,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真的有面红旗在风中飘。 是大部队!29个人愣了几秒,突然抱着彼此哭了起来,不是哭的,是笑出了泪。当他们走到大部队面前时,连指挥员都惊呆了,没人想到这29个掉队的能走出来。 罗玉琪摸着怀里的木板,上面的字迹虽模糊,却比任何勋章都珍贵。 后来有人问,是什么让他们在绝境中活了下来?罗玉琪总说,是那个临时党支部。其实说白了,就是29颗心拧成了一股绳,是“不丢下一个人”的信念。 信息来源:赓续传承红军血脉,“草地篝火”长明不熄——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