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军在二战末期,宁可战死7.8万人也要攻占柏林?核心原因很简单,不拿下柏林,之前近千万将士的牺牲就没了最实在的证明。 从 1941 年到 1945 年,苏德之间的战争打了整整四年,央视网的数据显示,这期间苏军战死和失踪的士兵加起来快到一千万,受伤的人数更是超过一千八百万。 那些牺牲的士兵,要么死在自家国土上抵抗侵略,要么死在反攻德国的路上,每一场战役都打得异常艰难。 到了 1945 年春天,战争快接近尾声,苏军已经推进到柏林城外六十公里的地方,而美英盟军在西边离柏林也只有一百多公里。 不过美英盟军算了一笔账,攻打柏林大概要付出十万人的伤亡代价,再加上要考虑苏联的立场,最后就决定不抢着打柏林,转而向汉堡和奥地利方向推进,把这块硬骨头留给了苏军。 于苏联而言,攻打柏林绝非单纯军事行动。据人民网史料记载,斯大林极为看重此事的政治意义,在他心中,其重要性远超战役本身。 当时所有人都清楚,谁拿下柏林,谁就掌握了打败纳粹德国的核心话语权。倘若美英盟军率先攻入柏林,国际舆论恐将一味宣扬 “盟军攻克柏林”,而苏军于东线战场历经鏖战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或将被岁月的尘埃悄然掩埋,鲜有人再忆起。 为了拿下柏林,苏军调集了二百五十万兵力,还有四万多门火炮、六千多辆坦克和七千多架飞机,中国军网的战例记载里详细列出了这些数字。 而德军这边也做了充分准备,把柏林分成九个防御区,构建了纵深二三十公里的防线,还动员了二十万民众组成临时部队参与防守,每一栋楼房都被改成了可以作战的工事。 战役从 1945 年 4 月 16 日正式开始,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麻烦,被称为 “柏林之锁” 的泽洛高地久攻不下,后来经过反复冲锋才终于拿下。 进入市区后,战斗变得更加残酷,苏军几乎要逐个房间清理抵抗的德军,尤其是国会大厦的争夺,打了好几天才最终攻克。 根据央视网核实的数字,整个柏林战役中,苏军阵亡人数大约是 8.1 万,和大家常说的 7.8 万差不多,加上受伤的士兵,总共伤亡超过三十万,还有两千多辆坦克和五百多架飞机被损毁。 但这场牺牲换来了关键结果,4 月 30 日希特勒自杀,5 月 2 日德军正式投降,5 月 8 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争就此结束。 这场胜利不仅让苏联彻底告慰了千万阵亡将士,更确立了自己在二战中的主力地位。 中国军网的分析指出,正是凭借攻克柏林的战绩,苏联在战后国际舞台上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还在东欧确立了自身的影响力,之后形成了与西方阵营对峙的格局,深刻影响了战后的世界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