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不可能了? 一个时代的转向,就藏在一个称谓的变化里。当中国外长王毅在三月的一场记者会上,直接将台湾的官方称谓定为“中国台湾省”时,很多人才猛然惊觉,过去那种靠着模糊地带维持平衡的日子,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 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加码,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立体攻势,在北京划定的“话语”、“心智”和“物理”三个战场上同时打响。 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挤压掉所有模糊空间,让牌局的每一方都不得不亮出底牌。 先看话语战场,北京正在做的,是釜底抽薪,重塑整个游戏规则。用“中国台湾省”这个称谓,就是要把台湾问题从一个模糊的“国际争议”,彻底拉回到无可争议的“中国内政”。 这个动作的底气,来源于联合国2758号决议,也有一众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等在联合声明中的背书。 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赫然印着“统一”二字,这信号再明确不过。谈判桌上的菜单也在悄然变化,过去主打的“一国两制”优惠套餐,如今似乎多了一个“一国一制”的备选项。 有人说,这是北京从香港的治理经验里总结出的教训,不想再给资本家留下操弄政治的后门。 而在高压的话语之外,一场争夺人心的“心智之战”也打得火热。民进党当局那边,又是改教科书,又是拆铜像,甚至连人口资料里的“汉人”都要抹去。 这种文化上的“切割术”,却撞上了两堵软墙:一堵是经济,一堵是血脉,赖清德嘴上喊着经济“脱钩”,可岛内近四成的出口都得靠大陆,每年上千亿美元的顺差更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这让那些果农、渔民怎么想?把自家最大的一扇门钉死,真的明智吗?文化的根就更难刨了。 台湾人拜的妈祖,祖庙在福建湄洲;台南孔庙的祭典,仪式跟曲阜一模一样,当屏东的闽南语歌谣队在厦门唱起老歌,台下观众能从头跟到尾,这种共鸣是刻在骨子里的。 也难怪民调显示,过半数的台湾民众还是希望两岸能坐下来谈,求个和平。 最后是摊在桌面上的硬实力——物理战场。解放军的动作已经变了,不再是隔空喊话式的威慑,而是把肌肉直接亮出来,展示随时可以掌控局面的能力。 你看那排水量超四万吨、带着电磁弹射技术的076型两栖攻击舰,被美媒惊呼为“怪物”;还有像下饺子一样入列的075、071舰群,这彻底改变了跨海登陆作战的格局。 “环台军演”和“海峡雷霆”已经常态化,上百架战机出动,实弹演练区离台湾东部仅74公里,海陆空火箭军齐上阵。 这已经不是警告,而是实打实的作战方案预演。在这种力量面前,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那套“台湾海峡是天然屏障”的说法,听起来多少有点自我安慰。 更要命的是,“外援”这根拐杖也越来越靠不住,美军内部的兵棋推演屡战屡败,前总统特朗普更是直言,从未承诺会出兵保台。把身家性命押在别人的口头承诺上,无异于一场豪赌。 所以你看,话语权、人心向背、军事实力,三条线同时收紧,过去那个可以左右逢源的模糊时代,确实结束了。就连民进党创党元老张俊宏都感慨,“一国一制”恐怕是最终出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给台湾当局的时间和选项,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是顺着台阶走下来,还是眼睁睁看着台阶被彻底撤走?这个问题,越晚回答,付出的代价可能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