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这件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外国人对中国人一直不友好,现在双方能够和平共存,是因为还没有到翻脸的时候。第二,海外投资不安全,没有国家给你背书,你的公司分分钟成为别人的食物。所以,我认为对荷兰安世的反制还是太温柔了。 先说说这场 “热脸贴冷屁股” 的收购始末。安世半导体可不是无名小卒,总部在荷兰奈梅亨,前身是恩智浦的核心部门,专做汽车和消费电子用的芯片,全球供应链里都算一号人物。 2018 年到 2020 年,闻泰科技花了好几年功夫,通过一堆复杂的资本运作才把它全资拿下,砸进去的钱实打实是几百亿 —— 对企业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摆明了是想整合技术、打通全球市场,好好干一番事业。 收购完成头几年还算太平,安世 2024 年营收都做到 147 亿了,占了闻泰总营收的六分之一,眼看就要回本赚钱。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荷兰政府突然翻脸了。2024 年 9 月 30 日,他们搬出个快被遗忘的 1952 年《商品供应法》,一口咬定安世 “治理有严重缺陷”,直接冻结了闻泰的控制权:暂停实际控制人张学政的所有职务,还让法院派了个外籍人士来掌实权,美其名曰 “保障供应链安全”。 这理由骗得了鬼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荷兰动手前一天,美国刚发布新的出口管制规则,把制裁范围扩大到中资持股超 50% 的子公司 —— 闻泰可是 100% 控股安世,这不就是冲着中国企业来的? 后来法庭文件曝光更实锤了:早在 6 月份,美国官员就跟荷兰放话,安世想从制裁清单里豁免,“必须换掉中国籍 CEO”。荷兰经济事务部还嘴硬说 “自主决定”,可闻泰高管一句话戳破真相:“他们就是美国身后的温顺绵羊”。 更气人的是,这事儿纯纯是无中生有。闻泰自己发声明喊冤:“安世是我们全资子公司,哪有偷自己家技术的道理?” 从头到尾,荷兰拿不出任何 “技术泄露” 的证据, 却硬生生把一家正常运营的企业给接管了。受牵连的不止闻泰,安世在东莞的工厂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工厂之一,占了总产量一半,就因为这破事不得不减产。 欧洲汽车行业高管都急了,公开警告说再这么闹,汽车生产都得中断 —— 合着荷兰为了讨好美国,连自家产业链的死活都不顾了。 这事儿往深了想,第一个道理就明明白白:所谓的 “友好合作”,全是建立在没触及他们利益的基础上。中国企业想着 “好好合作、一起赚钱”,可在人家眼里,咱们永远是 “外人”。 平时生意做得顺风顺水,那是因为能从咱们这儿捞好处;一旦美国发话要搞技术封锁,荷兰立马就把 “契约精神” 抛到脑后,跟着美国的指挥棒打压中企。 这哪是 “不友好”,简直是把 “双标” 刻在了骨子里。之前美国逼荷兰停售光刻机,荷兰乖乖听话;现在对付安世,又是一套组合拳,说白了就是没把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当回事。 再说说第二个道理,海外投资的水真比想象中深多了,没有国家撑腰,企业就是待宰的羔羊。闻泰几百亿砸下去,合法合规完成收购,结果呢?人家一句 “国家安全”,就能把你的控制权抢过去。 荷兰敢这么嚣张,不就是觉得中国企业好欺负?要是背后没有国家层面的关注和表态,恐怕他们只会更得寸进尺。你看中国欧盟商会都看不过去了,骂这是 “现代经济强盗行径”—— 连欧洲自己人都觉得过分,可见这事儿有多离谱。 最让人窝火的是,咱们的反制实在太温柔了。截至目前,除了外交部和行业协会口头谴责,好像也没见着啥硬招。 可荷兰那边呢?拿着美国的鸡毛当令箭,把中资企业当软柿子捏。后来中美达成共识,美国暂停了那破规则,荷兰立马陷入两难 —— 这说明他们根本没底气,就是仗着咱们脾气好。要是一开始就拿出硬手段,比如针对性限制荷兰半导体企业在华业务,他们能这么嚣张吗? 安世这事儿给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敲了警钟:别太迷信所谓的 “国际规则”,也别指望外国人能真心跟你合作。 人家对你好,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或者有大国施压,分分钟就能翻脸不认人。更重要的是,国家背书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强大的后盾,你的钱、你的技术、你的心血,随时可能被人抢走。 所以说,对荷兰安世这事,温柔就是纵容。该强硬的时候必须强硬,该反制的时候就得下狠手。只有让他们知道欺负中国企业要付出代价,下次才不敢随便动歪心思。不然,今天是安世,明天可能就是另一家中国公司,这亏咱们可吃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