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和俄罗斯同时宣布 11月6日,乌克兰和俄罗斯都陆续放出了战报,两边围绕无人机的攻防战看得人眼花缭乱。乌军说11月5日凌晨,他们动用导弹、无人机和特种部队,精准打了顿涅茨克机场附近的俄军无人机基地,现场炸得挺厉害,还引发了二次爆炸; 俄军这边也不含糊,6日凌晨通报说,5号夜里到6号一大早,在伏尔加格勒州拦住了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一晚上就打下了75架乌军无人机,光在伏尔加格勒州就击落了49架。 这两份战报摆在一起,不少人看了都有点懵——一边说端了对方的无人机基地,一边说拦下了几十架来犯无人机,到底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战场信息本就真假难辨,双方各说各的“战绩”,其实早成了这场冲突里的常态。 先看乌军的说法,顿涅茨克机场附近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俄军无人机起降和补给的重要节点。乌军要是真能精准打击这个基地,确实能给俄军的战场侦察、精准打击能力造成不小麻烦。但所谓的“精准打击”和“二次爆炸”,目前只有乌军单方面的通报,没有第三方影像或消息佐证,到底炸到了什么程度,损失有多严重,都还是未知数。 再看俄军的战报,一晚上击落75架无人机,这个数字着实惊人。伏尔加格勒州距离前线不算近,乌军一次性派出这么多无人机突袭,要么是想打乱俄军后方补给,要么是故意吸引俄军防空力量。可75架的拦截量,哪怕对防空系统成熟的俄军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同样,俄军也没放出完整的拦截视频或残骸清点记录,这么庞大的拦截战果,难免让人打个问号。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双方公布战报,不光是展示战场成果,更有提振士气、舆论造势的意思。对前线士兵来说,“打了胜仗”能鼓舞斗志;对后方民众而言,“有效防御”能稳定人心。尤其是无人机在这场冲突里越来越重要,既是侦察的“眼睛”,也是攻击的“尖刀”,谁能掌握无人机的主动权,谁就多一分战场优势,所以两边才会在这事儿上格外强调自己的“胜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波无人机攻防战,也暴露了当前战场的新变化。双方都在把无人机当成低成本、高效率的作战工具,突袭对方基地、干扰后方部署成了常用战术。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对抗可能会更注重远程打击和防空反制,战线或许会从正面战场延伸到更深的后方。 战场的真相往往藏在硝烟背后,双方的战报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全信。毕竟在舆论战场上,“赢了嘴仗”也是一种战术。到底谁的无人机作战更胜一筹,恐怕还要等更多客观信息浮出水面才能判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