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荷兰政府突然宣布了 2025年11月6日荷兰当局宣布的新一轮半导体设备出口管控政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显然是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因为它限制了14纳米以下的所有芯片制造,包括用于制造这些芯片的设备、软件和用于检测这些芯片的设备。 由于ASML的DUV机型也受到了新出口管控政策的限制,因此它出口到东方大国的ASML DUV机型的门槛提高了,这种机器对于14纳米芯片生产是必需的。 根据新的出口管控政策,对ASML DUV机型的批准时间将被延长到90天。截止目前,东方大国获得批准的ASML DUV机型仍然是2004年以前生产的机型,这些机型只能用于制造28纳米以上的芯片。 此次荷兰当局的新出口管控政策出台得如此之快,与美国新出台的限制东方大国获取先进计算技术和其他关键技术的新措施不无关系。 美国限制东方大国获取先进计算技术的新措施出台后,东方大国立即对稀土设备出口加强了管控。 荷兰和美国这两项新的出口管控政策都是针对东方大国提出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技术竞争中体现出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此次荷兰当局新出口管控政策对东方大国芯片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它限制了东方大国获取14纳米以下所有芯片制造所需的设备、软件和检测设备。 但从国内实际来看,这种影响却是有限的,因为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的中芯国际、上海微电子和北方华创等企业, 已经能够提供14纳米以下所需的一些重要设备和技术,这些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反而促进了国内芯片产业的技术提升。 技术竞争的本质不是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而是看产业链是否完整、自主能力是否过硬。只有掌握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才能在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看完芯片管制这事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技术博弈里,自主才是真底气!荷兰收紧DUV光刻机出口,本质是想拿捏产业链主动权。 但这也倒逼咱们国内企业发力,中芯国际这些企业的突破就很说明问题——外部限制不是死路,反而能逼出创新动力。 不过半导体产业本来就是全球分工的事儿,搞封锁、零和博弈根本不长久,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说到底,与其靠限制别人,不如靠自己的硬实力,既把自主产业链做扎实,也不丢开放合作的格局,这才是能走长远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