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死后,项羽为什么一直打败仗?多年后,刘邦说出了实情 刘邦后来在庆功宴上说的

云景史实记 2025-11-06 23:23:11

范增死后,项羽为什么一直打败仗?多年后,刘邦说出了实情 刘邦后来在庆功宴上说的那句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范增一死,项羽就像被抽了主心骨,之前打胜仗的那股机灵劲儿全没了,剩下的只有蛮干和糊涂,不败才怪。 先说范增刚走那会儿的成皋之战,这可是楚汉相争的关键节点。之前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粮道都快断了,急得没办法想求和,愿意把荥阳以西的地盘让出来,俩人平分天下。 那时候范增还在,一眼就看穿刘邦的缓兵计,对着项羽吼:“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 意思是刘邦这时候最虚弱,现在不弄死他,将来准保后悔。 项羽当时听了范增的,立马加紧攻城,刘邦都快被逼得跳墙了。可范增一死,刘邦又来这一套,派使者说求和,项羽居然真信了!不光答应撤兵,还把之前掳来的刘邦老婆孩子都送回去了,自己带着兵慢悠悠往东边撤。 结果刚走没多远,刘邦就带着韩信、彭越的人马从后面追上来,楚军毫无防备,被打得丢盔弃甲,成皋这险要之地就这么拱手让人了。 你说这糊涂账,换做范增在,能让他犯这浑?范增最懂刘邦那点心思,知道这人表面老实,一肚子坏水,哪会真甘心平分天下?可项羽没了亚父盯着,脑子就转不过弯了。 紧接着就是潍水之战,这仗败得更窝囊。当时韩信带着兵打齐国,项羽派龙且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救,这二十万可是楚军的主力啊!出发前有人劝龙且,说韩信的兵不好对付,不如坚守不战,耗到他们粮尽自溃。 可龙且仗着自己跟项羽一样能打,压根不听,还说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结果呢?韩信早就挖好了河道,等着龙且往里跳。 先是假装败退,引楚军渡河,等楚军一半人刚过,立马挖开河堤,大水把楚军冲得七零八落,龙且当场被杀,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消息传到项羽耳朵里,他当场就懵了,因为这二十万兵是他最后的家底。要是范增在,绝对不会让龙且这么冲动,说不定还会亲自跟着去谋划,就算打不过韩信,也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范增一辈子 “好奇计”,对付韩信这种靠智谋打仗的,正好能对上招,可项羽身边没了这样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主力被吞掉。 更要命的是,范增死后,项羽身边的人也留不住了。之前英布是项羽手下最能打的猛将,跟着他打了不少胜仗,可项羽这人多疑,范增在的时候还能帮他笼络人心,劝他别动不动就猜忌功臣。 范增一走,项羽就对英布动了杀心,英布吓得直接投靠了刘邦,反过来带着汉军打楚军。你想啊,连自己人都逼得叛变了,这仗还怎么打? 刘邦那边呢,张良、萧何、韩信一个个都被重用,人人卖命;项羽这边,谋士就剩些只会拍马屁的,将领要么被杀要么叛逃,身边连个说真话的人都没有。 就像刘邦说的,他自己不如张良会谋划,不如萧何会管后勤,不如韩信会打仗,可他能用对人;项羽倒好,就一个范增还容不下,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到了垓下之战,项羽算是彻底走到头了。那时候刘邦联合了各路诸侯,凑了六十多万大军,把项羽的十万楚军围得水泄不通。 夜里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士兵以为老家被占了,一个个都没了斗志。项羽这时候居然还想着突围,而不是想办法稳住军心、寻找战机。 要是范增在,绝对会识破这是心理战,立马组织反击,就算打不赢也能突围出去,可当时没人给他出主意,项羽只能带着几百人瞎冲。 最后逃到乌江边,身边就剩几个人,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回江东,从头再来,可项羽觉得没脸见父老乡亲,拔剑自刎了。这十万楚军,最后被汉军斩首八万,几乎全军覆没。 你说要是范增还在,能让他落到这步田地?当年巨鹿之战,项羽五万兵能打败四十万秦军,靠的就是范增的计谋和他的勇猛配合,可没了范增,再勇猛也只是匹夫之勇。 其实项羽输就输在没了范增这个 “明白人”。范增七十岁才跟着项家干,一开始就给项梁出主意立楚怀王后裔,才让楚军有了号召力,短短几个月就集结了三十万大军。 后来项梁战死,又是范增帮着项羽稳住局面,支持他杀了宋义,才打赢了巨鹿之战。可项羽偏偏听不进陈平那点拙劣的离间计,就把范增赶走了。 范增临走前说 “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没了范增,项羽就像没了眼睛的老虎,再凶也找不到猎物,只会瞎撞,撞来撞去就撞进了死胡同。 刘邦后来道出的实情,其实就是最实在的道理:打仗不光靠勇猛,更靠脑子,靠会用人。项羽有范增这么个顶尖谋士不用,等于自己砍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而刘邦懂得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张良出谋划策,萧何管粮草,韩信带兵打仗,自然能赢。 范增一死,项羽的好运就到头了,那些败仗不是偶然,是没了智谋支撑的必然结果。要是项羽泉下有知,想起亚父当年的劝告,怕是肠子都要悔青了。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