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抗日名将李玉堂在台北被枪杀,临刑前在遗书写道:“我一生为国,落得

星河滚烫你是画 2025-11-06 23:13:46

1951年2月,抗日名将李玉堂在台北被枪杀,临刑前在遗书写道:“我一生为国,落得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写下这行字时,李玉堂的手没有抖。这只手,曾在长沙城下,指挥千军万马,与日寇精锐浴血搏杀;也曾在常德前线,身负重伤,仍死战不退。 他戎马半生,面对过无数次死亡的威胁,从未有过丝毫畏惧。但这一次,他感到的,是刺入骨髓的冰冷和荒谬。 他的思绪,不受控制地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那时,他是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第10军人称“泰山军”。这支部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铁血雄师,也是日军精锐的噩梦。 1941年冬,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日军集结重兵,志在必得。李玉堂的第10军,负责镇守长沙核心阵地。 “军座,小鬼子的飞机大炮太猛了,阵地快顶不住了!”前线团长在电话里嘶吼。 李玉堂一把抓起电话,声音沉稳如山:“我不管他什么飞机大炮!人在阵地在!第10军没有孬种,给我把小鬼子打回去!我亲自给你督战!” 他亲临一线,在炮火中穿梭,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将士们用血肉之躯,与数倍于己的日寇反复拉锯,阵地被炮火夷为平地,又一次次插上青天白日旗。 此战,第10军为第九战区取得“长沙大捷”立下头功,战后第10军获得“泰山军”的荣誉称号。 时间来到1950年初的海南岛。 此时的李玉堂,身兼海南防卫副总司令、东路军总指挥、第32军军长三职,是国民党在海南岛的防务支柱,也是解放军眼中最重要的策反对象。 看着地图上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李玉堂内心早已天人交战。他知道,国民党大势已去,为蒋家王朝殉葬,毫无意义。 “玉堂,别再犹豫了。”妻子陈伯兰的眼中满是期盼,“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他蒋家一人的。为了岛上的弟兄们,也为了我们自己,该做决断了。” 在妻子和内兄陈石清的秘密联络下,李玉堂终于下定决心,与我党方面取得了联系,并接受了起义的条件。 他开始秘密部署,只等解放军发起总攻,便在岛上里应外合。 然而,命运弄人。 1950年4月,海南战役的炮声骤然打响,解放军的攻势比预想的更早、更猛烈。混乱的战局,瞬间切断了李玉堂与中共联络员的所有交通。 他没有接到最后的起义指示。 面对薛岳的严令催逼和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这位昔日的抗日名将,陷入了绝境。在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下,他不敢贸然行动,只能指挥部队且战且退,眼睁睁地错过了最佳的起义时机。 4月下旬,第32军被重创,李玉堂只能率领残部,登上了开往台湾的轮船。 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蛰伏。 一到台湾,他立刻被撤销军职,软禁审查。他明白,这是“失地之罪”的常规操作。 他最担心的,是起义计划是否已经暴露。他一边焦急等待,一边想办法联系在高雄工作的内兄陈石清,催他尽快逃离。 然而,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派去送信的随从副官李刚,被保密局的特务逮捕。严刑拷打之下,李刚供出了陈伯兰与陈石清从香港赴海南,策反李玉堂的全部内情。 而那封催促陈石清逃命的信,也被特工截获,成了李玉堂“通匪”的铁证。 审理此案的审判长钱大钧,念及他赫赫的抗日战功,也认为他罪不至死,最初只判了七年徒刑,后增加到十五年。 当判决书呈报到蒋介石的办公桌上时,老蒋勃然大怒,拿起朱笔,没有多写一个字,只在判决书上,重重地批下了一个——“耻”字。 这一个“耻”字,便决定了一代名将的最终命运。 1951年2月5日,台北碧潭刑场,枪声响起。 李玉堂和妻子陈伯兰一同倒下。 “我一生为国,落得如此下场,心有不甘耳!”遗书上的墨迹,是他最后的悲鸣。 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理由是:他在任海南防卫副总司令期间,接受我党条件举行起义,后因交通中断,未及时接到指示,才随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星河滚烫你是画

星河滚烫你是画

欢迎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