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

盘盘鸭 2025-11-06 14:28:24

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2020 年,地质学者李敏整理谢家荣遗留的笔记时,从泛黄纸页中掉出半块矿石标本。   标本背面用红漆写着 “为国家找油”,字迹已模糊,却让她瞬间红了眼。   没人知道,这是 1950 年谢家荣在东北雪原采集的,如今成了他精神的见证。   1966 年他离世后,这半块标本和那张 “我尽瘁了” 的字条,成了家人最珍贵的念想。   1920 年,22 岁的谢家荣站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实验室里,手里攥着回国船票。   导师劝他:“留在欧洲能有更好的研究条件。” 他却摇头:“中国更需要地质学家。”   那时国内地质勘探几乎是空白,他带着两箱专业书籍和一套勘探工具,踏上回国路。   刚到北平,他就主动申请去河北勘探煤矿,别人嫌苦不愿去,他却笑着说:“越苦越有价值。”   1925 年的河北山区,谢家荣每天天不亮就背着工具出发,翻山越岭找矿脉。   他发明了 “三步找矿法”:看岩层走向、敲矿石辨成分、记地形标坐标,效率大大提高。   有次在山中迷路,饿了两天,靠野果充饥,却始终护着采集的矿石标本。   当地村民说:“那个戴眼镜的先生,比我们庄稼人还能吃苦,石头比啥都宝贝。” 后来根据他的勘探报告,河北开了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百姓终于不用再烧柴火取暖。   1938 年,日军逼近南京,谢家荣带着学生和几十箱地质标本往西南转移。   火车被炸毁,他们就徒步走,他把标本箱捆在背上,手里牵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有学生要替他背,他不肯:“这些数据是国家的,我得亲自看着才放心。”   在贵州山区,他染上疟疾,高烧不退,仍坚持在油灯下整理勘探记录。   妻子吴镜侬心疼地说:“命都快没了,还管这些?” 他却轻声说:“这些比命重要。”   1949 年 10 月 1 日,谢家荣在天安门广场挤在人群中,看着五星红旗升起,泪流满面。   当晚他就给地质部写报告,主动要求去东北勘探石油:“洋人说中国贫油,我偏要找出油来!” 1951 年的东北冬天,零下三十多度,他趴在雪地里观察岩层,一趴就是几小时。   手指冻得没了知觉,就放在怀里捂热,继续用锤子敲石头,采集样本。   他提出 “松辽盆地有大油田” 的观点,却有人质疑,他说:“用数据说话,时间会证明。”   1960 年,谢家荣的地质笔记里多了很多红笔标注,全是西北油田的勘探设想。   可没过多久,他就被贴上 “反动学术权威” 的标签,批斗会一场接着一场。   有人让他承认 “错误”,他梗着脖子说:“我找矿是为国家,没做错任何事!” 家里的地质图被烧,他偷偷藏起半块东北采集的矿石标本,每晚拿出来看。   1966 年的一天,他跟妻子说:“要是能再去松辽看看就好了,不知道油田怎么样了。”   1966 年深秋,吴镜侬发现谢家荣时,他已经没了呼吸,手里攥着一张字条。   “我尽瘁了,望善视孤儿”,十个字歪歪扭扭,却重如千钧。   那半块矿石标本就放在枕边,背面 “为国家找油” 的字迹,成了他最后的信念。   后来大庆油田成功开发,验证了他当年的判断,可他再也看不到了。   如今,谢家荣的地质笔记被珍藏在国家地质博物馆,那半块矿石标本成了展品。   每年都有地质专业的学生来参观,听讲解员讲述他的故事,不少人红了眼眶。   他的儿子后来也成了地质工作者,继承了他的遗志,在西北勘探石油。   有人说,谢家荣这辈子太苦,没享过福,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比任何财富都珍贵。   那些在野外默默勘探的日子,那些为国家找矿的坚持,永远值得被铭记,永远不会过时。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谢家荣:像矿脉一样被掩埋)

0 阅读:2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