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诺贝尔和平奖,还是诺贝尔战争许可证? 委内瑞拉的马查多,刚拿下诺贝尔和平奖,就开始呼吁美国对自己的祖国开战。 2025年10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正式宣布,将今年的奖项授予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 颁奖词中写道,她“为委内瑞拉民主而斗争,展现了非暴力抗争的坚韧精神”。 可不到一个月,她就高调接受CNN采访,公开宣称“美国升级对马杜罗政权的军事行动,是当前唯一的解决方案”。 她口中的“唯一途径”,是让美国用导弹和炸弹在她的祖国上空划出一条“民主通道”。 她要的不是和平,是政权,是权力,是手握总统印章后能握住的资源分配权。 马查多不是说走嘴,她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知道这话出口会引发怎样的震荡。 但她更明白,西方媒体和政治力量需要这样一个“典型”,一个敢站出来“求打击本国政府”的“勇士”,一个可以被包装成“新时代自由斗士”的女性领导人。 这不是她第一次做这种事。早在2014年,她就因涉嫌煽动暴力抗议被马杜罗政府剥夺议员资格。 她从未掩饰过自己亲美、仰西的立场。她的政治路线,不是“救国”,而是“借刀杀人”。 她要的是美国的刀子,来杀掉马杜罗的政府,然后由她来接手这片焦土。 一个刚被冠以“和平”的光环的人,转头就请求一场战争,这不是颠覆,是侮辱,是对和平二字最赤裸的践踏。 诺贝尔和平奖越来越像一把政治手术刀,用来精准切割那些不合西方胃口的政府体系。 现在2025年的马查多,为这个奖项的“政治内核”写下了最新一页。 更魔幻的是,马查多的这番战争言论,并未招致西方世界的广泛谴责。 美国国务院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我们理解委内瑞拉人民的困境。” 主流媒体也多以“坚定有力”“不畏强权”来包装她的言行。仿佛一个和平奖得主鼓吹战争,不是荒谬,而是一种“战略清醒”。 和平奖,变成了战争动员令。 而这背后,是整个诺贝尔奖体系的崩塌。自然科学奖项几乎被美西方国家垄断,和平奖和文学奖则偏爱第三世界异见者。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由三位美国与欧洲科学家摘得;而和平奖和文学奖,一个给了马查多,一个给了批判本国极右政府的匈牙利作家。 和平奖变成了“反体制奖”,文学奖变成了“反政府奖”,科学奖则成了“西方强国证明题”。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系统性的“西方中心论”逻辑。 他们用奖项划定文明优劣:你要想得奖,就得站在对立面,站在国家政府的对立面,站在民族叙事的对立面。 你越“反”,你越“勇敢”;你越“激进”,你就越“和平”;你越“亲西方”,你就越“有价值”。 马查多懂这些规则,所以她才敢在领奖不到一个月后,公开站出来喊话美国“动武”。 她知道,只要她的矛头对准马杜罗,就没人真正会追问她那句“唯一途径”到底意味着多少无辜的伤亡。 可问题是,和平奖不是选秀节目,它本该有它的底线。 当一个和平奖得主开始鼓吹战争,当她拿着奖牌为侵略背书,当她把自己祖国的人民当作政治筹码送上火线,这个奖项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有一天,一位俄罗斯反对派人士在拿下和平奖后,公开呼吁北约对莫斯科发动“精准打击”,他还能享有“和平斗士”的荣誉吗? 恐怕立刻就会被贴上“激进”、“危险”的标签,然后被舆论抛弃。 可马查多不是。她在西方眼中仍然是“自由的象征”。这不是双标,是赤裸裸的选择性道德。 和平奖的荒唐,不止于马查多。 20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再次印证了这个偏见结构的存在。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作品深邃、风格独特,但真正被推上领奖台的原因,却是他强烈批判本国政府的立场。 这种倾向早已不是第一次。过去十年间,诺奖文学奖频频授予来自第三世界国家、或“反体制”色彩浓厚的作家。 他们在作品中批判政府、揭露社会黑暗、控诉制度不公。而这些“揭露”,恰好构成了西方对他国叙事的补充材料。文学性退场,政治性登场。 诺贝尔奖不再是褒奖“杰出”,而是奖励“可用”。不是你有多高的文学造诣、多深的道德勇气,而是你能否被“讲好一个政治故事”。 只要你的故事对西方有用,你的声音就会被放大,你的名字就会被镌刻。 马查多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典范。 和平奖不是她赢得的,是西方选中的。她不是因为促成和平而获奖,而是因为她“反对”的对象是马杜罗,是一个不愿顺从西方意志的政权。 她的价值,不在于她是谁,而在于她反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