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一位美籍越南人突然宣布了自己的看法:80、90年代赴美的

单纯柑桔畅谈世界 2025-11-06 11:00:10

快讯!快讯!。 美国一位美籍越南人突然宣布了自己的看法:80、90年代赴美的华人,一听到别人说中国好就很难接受。 1988到1995这段时间点放出来国内刚从计划往市场过渡,券、票渐渐退场,城市里新商场、新摊位越来越多,但跟美国成熟社会比,差距实打实摆在眼前,这批人选择离开并不奇怪。 北京、上海那时常见的是岗位调整、企业改革,很多人改行做生意,路径不确定;美国这头则是清晰的职业通道和稳定预期。对比一强一弱,离开的人心里会形成“既定选择”保护,后续听到“中国变化快”,第一反应就是防备。 一张远洋机票、卖掉老房、辞掉铁饭碗,都是肉疼的成本。当年认真走这一遭的人,后来再面对“中国变好了”的说法,心理门槛会很高,担心动摇自己当初的决定,这种自我保护很常见。 1989年往后,据公开报道,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呈现长期偏负面,议题选取更偏冲突,来源多以官方人士和固定机构为主。新移民语言不顺、圈子小,信息入口单一,认知就容易被锁在某个画面里。 洛杉矶、旧金山的老侨社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少碰敏感话题。早期的排斥经历留下谨慎作风,后来者为了少惹麻烦,就把这套沿用下来,变成“职场上不谈祖籍国”的自保方式。 工作场景里,很多人更愿意顺着周围的主流观点说话,减少风险,避免被误解。这不是高低之分,而是当时环境里的务实选择。 信息通道也有硬约束。90年代国际长途费高,信件慢,真实变化很难快速传到海外。亲友带来的消息多围着家务转,缺少系统、连续的宏观画面。 2000年后,国内城轨、机场、产业园区一批批落地,不少华人回乡探亲、做生意,现场看到的东西改变了他们的判断。但年长一代回国次数少,路径固定,认知更新就慢。 这批人的态度被一句“不认同”不准确。沉没成本、信息差、圈层压力叠在一起,形成对新信息的抗拒,这更贴近事实。 把镜头拉远一点跨国迁徙的心理负担和媒体环境的倾向,会在个人身上留下长久印记。理解这个印记,才能读懂他们的反应。 今天的通讯工具更快,消息来源更广,新的移民群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不同,对国内变化的感知也更直接,这能缓解过去的断层。 就说一句:把人放回他所处的时间和环境,很多复杂心态就能看清。标签越少,理解越多。

0 阅读:94
单纯柑桔畅谈世界

单纯柑桔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