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团圆:聂曦烈士骨灰滞留台湾75年,侄孙女盼统一之日接爷爷回家

拾九观人间 2025-11-05 09:56:56

聂曦烈士的侄孙女黄怡然说:“隐秘战线的四位烈士的骨灰,只有聂曦烈士的还在台湾,特别想努力让他早一点回来,但是现在我们想,那就索性等到真正的大团圆了,我们再把爷爷接回来。”   站在浙江镇海烈士陵园的烈士墙前,黄怡然的手指轻轻拂过一块特殊的石板。   石板上没有常见的烈士姓名篆刻,只贴着张裹着透明防水胶的A4纸。   “烈士聂曦”四个黑字打印得工整,纸边被常年的风雨浸得有些发卷,边角处还留着几处细微的磨损。   那是每年清明祭扫时,前来凭吊的人不自觉触碰留下的痕迹。   她对着这张纸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格外清晰,说出了那句话:关于等待,关于团圆,关于一位滞留台湾75年的烈士。   要理解这份等待的重量,得先回到75年前的台湾,1949年,28岁的聂曦跟着吴石将军赴台,和朱枫、陈宝仓组成了隐蔽战线的“情报小组”。   那时候的他,还是别人口中“吴副官”,日常跟着吴石处理军务,暗地里却冒着生命危险,把国民党的核心军事情报整理好,一次次传递回大陆。   这些情报,后来成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里重要的参考,可没人知道,传递情报的人里,有个年轻的聂曦。   转折发生在1950年。叛徒蔡孝乾第一次被捕后假装配合,趁机逃脱,可仅仅8天后就再次落网。   这次,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被搜了出来,上面记着整个情报网的线索,吴石的名字、聂曦的联络方式都在里面。   聂曦当时刚帮朱枫用“高参刘永渠”的假身份办了通行证,这条线索很快被特务盯上,他没来得及转移,就被抓进了监狱。   同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33岁的聂曦身中7枪。   据当时台媒的报道,他行刑时脸上没有丝毫恐惧,反而带着笑,倒下后仰面朝天,眼睛一直望着天空,像是在看海峡对岸的方向。   和聂曦一起牺牲的三位战友,后来都陆续“回了家”。   吴石的葬礼有仪仗队护送,墓碑立在专门的陵园里,每年都有人去献花。   朱枫的骨灰埋进了南京雨花台,她在香港做地下工作时用的“朱弥明”名片,现在还陈列在家乡镇海的故居里。   陈宝仓的骨灰在台湾存了好多年,最后在亲属的反复奔波下,也回到了大陆。   只有聂曦,连确切的埋葬地都成了谜。   他的骨灰曾被存放在台北六张犁公墓,只有一个冰冷的编号,没有照片,也没有名字标注,后来公墓翻新,连那个编号对应的位置都模糊了。   2006年,聂曦终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可这份迟来的荣誉,没能让他的骨灰跨越那道海峡。   黄怡然第一次知道“聂曦”是自己的亲人,是在她当老师的第十年。   小时候,家里人只含糊地说“有个亲戚去了很远的地方,再也没回来”,没人提他的名字,更没人说他做过什么。   直到有天她在网上刷到一篇关于“台湾隐蔽战线烈士”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聂曦”,她盯着屏幕反复看。   那天晚上,她翻出家里的旧族谱,一页页找,终于在爷爷那辈的名字里,看到了“聂曦”两个字,瞬间就红了眼。   从那以后,黄怡然成了聂曦“最执着的寻找者”。   她跑遍了当地的档案馆,一遍遍提交材料,想确认聂曦更多的事迹;她找到相关部门,反复说明情况,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位“被遗忘的烈士”。   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建成后,她特意赶过去,看着广场上聂曦的名字和吴石、朱枫并列,忍不住哭了,这是她第一次在“官方的纪念”里,看到亲人的名字。   有次她带着聂曦的烈士证书复印件去海边,把纸撕成小碎片,一点点撒向台湾海峡的方向,“就想让爷爷知道,家里人没忘了他,一直在等他回家”。   让更多人知道聂曦的,是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剧里魏晨演的聂曦,带着年轻人的冲劲和坚定。   为了让角色更丰满,编剧加了他和爱人阿英的感情线,还设计了一个在大陆的孩子。   黄怡然看剧的时候,每次看到这些虚构的情节,都会想起真实的聂曦。   这部剧播出后,真的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聂曦:福建的台胞专门去吴石故居祭拜,说“原来还有这样一位年轻的英雄”。   有人问过黄怡然,为什么不早点想办法,哪怕先把骨灰接回来安葬?她总是很平静地摇头,说“要等大团圆”。   这个“大团圆”,不是家里几个人的相聚,是她指着中国地图说的“两岸真正连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她见过吴石的孙女捧着爷爷的骨灰落泪,也见过朱枫的后人在墓前诉说家常,她知道“接回骨灰”对家属来说有多重要,但她不想“将就”。   聂曦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做事,为的就是国家统一,现在等一等,等两岸真正统一了,再把他接回来,才算让他“真正归队”,才算圆了他的心愿。   因为她知道,这份等待不是“放弃”,而是对聂曦最好的纪念,她在替聂曦等那个“两岸一家”的日子,也在替所有隐蔽战线的烈士,等一个“山河无恙、家国团圆”的未来。

0 阅读:18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