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

经略简料 2025-11-04 12:32:20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俄乌冲突的波及范围,早就突破了最初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既定目标。 巨大的前期投入,无论是金钱、人力还是政治资本,都形成了沉重的“沉没成本”。 这使得任何一方主动止损的政治代价,都可能高于继续投入的军事成本。 美国及北约超过千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连同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事顾问和情报人员,已将西方深度捆绑在这场冲突中。 他们无法轻易抽身,否则巨额的投入将付诸东流,还要面对彻底打击俄罗斯的目标落空的后果。 俄罗斯同样陷入了毫无退路的局面,只能坚定前行。 普京政权将撤出已吞并的四州和克里米亚,视为对其执政根基的直接动摇。尽管持续遭受国际制裁,但国内约六成的稳定支持率,让他有底气将战争继续下去。 双方皆陷入一场身不由己的消耗战。最初速战速决的设想,与乌克兰如今千疮百孔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 国家经济崩溃,GDP萎缩四成,早已不具备加入北约的条件,生存完全依赖外部援助。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也从抽象的“安全边界”转向了占有具体的“经济资产”。俄方目前控制着乌克兰约五分之一的土地,这并非只是地图上的颜色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转移。 这些土地包含了经济价值巨大的顿巴斯地区,那里蕴藏着巨量煤炭资源,曾贡献乌克兰近三成的工业销售额和四成的铁路网。 如今,这些都成了俄罗斯账面上的潜在收益。 俄方仍掌控着欧洲规模最大的扎波罗热核电站。这座核电站意义重大,往昔曾为乌克兰供应五分之一的电力,在当地能源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控制这里,不只是一张能源牌,更是扼住乌克兰经济命脉的战略资产,同时确保了通往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 战场之上,胜负的天平并非仅由一时的交锋决定,其持久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持久支撑。经济犹如稳固基石,为战场的长期对峙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场不对称的消耗战中,俄罗斯正通过经济转向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而乌克兰的生存则完全依赖一根日益不稳的“外部输血管”。 尽管遭受严苛制裁,俄罗斯经济在2024年仍逆势上扬,呈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实现了3.6%的增长,彰显出其经济体系的深厚底蕴与适应能力。 通过成功将石油出口转向中国、印度等国,俄方获得了近两千亿美元的收入,并采用卢布结算等方式规避限制,展现了自主造血的能力。 反观乌克兰,其“输血管”正面临堵塞的风险。 当下,西方的援助热忱渐趋消退。 作为西方主要力量的美国,其国会内部于资金问题上亦现分歧,这种状况无疑会对后续援助行动的开展造成影响。 同时,乌克兰内部也面临着腐败、兵源短缺以及民众逃避兵役等严峻挑战。 双方用无人机攻击对方炼油厂和电力设施的行动,正是这场消耗战的缩影。 但在这种相互摧毁的模式下,拥有更强经济韧性的一方显然更具优势,也更倾向于将战争长期化。 战争之所以无法停止,并非和平不可贵,而是因为在各方的账本上,承认失败的“亏损”远大于继续投入的“成本”。 俄罗斯并无撤退之意,坚持对已控制领土的实际掌控,同时主张乌克兰需保持中立地位;而乌克兰则明确提出,要求俄方归还全部领土。 根本分歧让多次和谈均告失败。只要各方的利益计算无法达成平衡,这场残酷的收支博弈就仍将继续。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俄乌冲突重大升级,背后谁在拱火?》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