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刚回国又变卦,贝森特威胁重新对华加征高关税,外交部回应了 美国财长贝森

士气沉沉 2025-11-04 11:08:36

[微风]刚回国又变卦,贝森特威胁重新对华加征高关税,外交部回应了 美国财长贝森特前脚刚回国,后脚就变卦了。这出戏码演得,让全世界都见识了什么叫“翻脸比翻书还快”。 就在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面对记者的追问,冷静地回应了贝森特的最新言论,敦促美方落实中美双方前不久在釜山会晤达成的共识,给紧张的经贸关系降降温,多注入一些稳定性。这番不卑不亢的回应,与贝森特回国后的嚣张气焰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情的导火索,是贝森特在当地时间11月2日接受采访时撂下的狠话。他声称,如果中国不解决所谓的稀土出口管制问题,那美国已经做好了准备,要重新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这话听起来耳熟不?简直就是几年前贸易战的老调重弹。要知道,他回国才三天,釜山会晤上那种“加强沟通、管控分歧”的和谐氛围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就换上了一副要掀桌子的面孔。 这种“一卡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皮”的做派,实在是把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贝森特挥舞着关税大棒的同时,美国白宫自己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书,里面却清清楚楚地写着,对华加征关税的暂停期将延长至2026年11月10日。 这可就热闹了,一边是手握钱袋子的财长叫嚣着要加税,另一边是总统府的白宫悄悄地递上“延期”的橄榄枝。美国政府内部这出“左右手互搏”的大戏,让外界看得是一头雾水。 大家不禁要问,美国的贸易政策到底听谁的?我们到底该信贝森特的威胁,还是该信白宫的文件?这种严重的政策信号矛盾,无疑让美国政府的信誉又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贝森特为何偏偏拿稀土说事?这背后可不是心血来潮。稀土不是普通的土,它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从智能手机到精密导弹,从新能源汽车到风力发电机,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都离不开它。 而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开采、冶炼还是分离技术,都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但缺乏完整的加工产业链,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进口。 因此,当中国出于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对稀土相关技术出口进行管制时,无疑就戳中了美国的软肋。贝森特的威胁,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焦虑”和“供应链恐慌”下的歇斯底里反应。 这颗小小的“工业维生素”,如今却成了中美博弈棋盘上的一枚关键棋子,而棋手的心情,似乎比天气还变得快。贝森特的威胁,真的能吓倒人吗?恐怕未必。 经过这几年的贸易战洗礼,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压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看似声势浩大,但增加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身上,引发通货膨胀,拖累本国经济。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美国自己应该比谁都清楚。 那么,白宫为什么要唱反调,宣布延长关税暂停期呢?这或许反映了美国内部更复杂、更现实的考量。美国经济自身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高通胀、高利率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与中国彻底撕破脸,发动新一轮大规模贸易战,对美国经济而言无异于一场豪赌。许多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包括特斯拉、通用汽车等巨头,都曾多次呼吁政府取消或减免对华关税,因为那笔钱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它们的成本。白宫的“延期”决定,很可能是对这些国内经济压力的一种妥协和安抚。 这种“一个政府,两种声音”的混乱局面,恰恰是当前中美关系困境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和矛盾:一方面,出于霸权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总想在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打压和遏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中美经济深度捆绑的现实,无法承受“脱钩断链”带来的巨大代价。这种既想打压又离不开的纠结心态,导致了其政策上的反复无常和自相矛盾。 面对这样一个时而“鹰派”咆哮、时而“鸽派”安抚,甚至左右手互搏的对手,中国的应对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外交部的回应,其实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保持战略定力,不被对方的言语挑衅所左右,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敦促美方回到理性和务实的轨道上来。 毕竟,合作共赢才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任何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来获取优势的做法,最终都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场关乎未来的博弈,下一步又该怎么走?对于美国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贸易策略,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107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