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处理言辞的时代,新加坡领导人如此直白地对中国提出要求,确实不常见。他提出的那个“东西”,听起来也颇为抽象——“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2025年10月15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上一开口,就让不少人觉得意外。 尚达曼选在这时候开口,题目就叫《可能性的时代:重塑经济秩序与共享愿景》,明摆着是想借这个场合说点“关键话”。 他先扯了中美博弈,说现在AI时代两国抢得凶,其他国家只能靠边站,原来美国定的规矩也松动了,世界变得越来越没谱。 这话听着是说全局,其实话锋一转就指向中国,说咱们应对美国的关税和遏制,选了“什么都自己造”的路子,虽说能保安全,但长远看是把自己从西方主导的秩序里摘出来了,最后得变成“封闭小圈子”,还说这会影响全球和平。 要理解他这话,得先摸透新加坡是个啥情况,这国家就弹丸大点地方,比咱们好些地级市都小,人口才几百万,95%的物资都得靠进口,连吃的粮食、烧的石油都得从国外运。 它的经济全靠“倒腾”生意,2023年进出口总额是GDP的380%,说白了就是靠当全球的“中转站”活着。 新加坡的港口多厉害?船一到港,10秒钟就能申报完,10分钟给批复,集装箱24小时清关,全靠一套智能系统盯着,全球五分之一的农产品贸易都得走这儿过,4200家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放那儿,就是看中它能把货顺畅地送到世界各地。 可现在全球风向变了,中美开始脱钩,美国喊着“制造业回流”,中国搞“双循环”,连印度都想自己造手机,各国都开始往“自己动手”上靠,这对新加坡来说就是断生路——大家都不经过它转货了,它那港口、银行、物流生意不就黄了? 所以尚达曼急着说“过度自给自足”的问题,根本上是怕自己的饭碗被砸了。 再说说他嘴里的“过度自给自足”到底指啥,其实咱们中国搞的不是“啥都自己来”,就说粮食吧,14亿人吃饭的事儿不能指望别人,这是底线;芯片呢,美国卡脖子不让卖,咱们不自己搞难道等着被拿捏?这都是被逼出来的自保。 但尚达曼不管这些,他站在新加坡的立场上,觉得只要各国开始强调“自主”,就会慢慢关上大门。 他还举了个生态学的比喻,说中美该像“交界地带”那样互相往来,搞贸易、搞合作,才能推动技术进步,要是都搞自给自足,就会把世界分成两半,矛盾肯定越来越多,最后就影响和平了。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他没说透,所谓的“国际秩序”还是美国和西方定的规矩,他们想让大家都按着他们的来,可真到了利益关头,他们比谁都护短,就说美国搞芯片禁令,这不也是一种“封闭”吗? 尚达曼敢这么直白,还有个原因是新加坡的位置尴尬了,以前中美关系没这么僵的时候,新加坡能当“中间人”,两边说好话,赚的是信息差和中转的钱。 可现在中美博弈越来越激烈,关税战打起来,供应链也开始往区域化走,中国都开通了中欧北极航道,不少货不用走马六甲海峡了,这对新加坡来说是致命打击。 他急着在IMF这个西方主导的场合说这话,也有点讨好美国的意思,想让美国觉得“新加坡跟你站一边”,同时劝中国让步,好让原来的贸易格局维持下去,自己的地位也能保住。 可他忘了,小国在大国之间耍平衡,最忌讳的就是偏科,李光耀那时候多小心,从来不敢这么直接对中国指手画脚,尚达曼这回是真急昏了头。 再说“全球和平”跟“自给自足”的关系,尚达曼的逻辑是“大家互通有无就不会打架”,这话有几分道理。 IMF总裁不也跟着补刀,说中美要是彻底脱钩,全球GDP得蒸发7%,相当于把日本、德国、英国的经济加起来扔海里,钱少了,各国肯定要抢资源,矛盾自然就多了。 但问题是,“互通有无”得是双向的,不能只要求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美国也得放下遏制的手啊。 要是美国还抱着“我不让你发展核心技术”的心思,中国就算想放开,也得有安全感才行。尚达曼只说中国该让步,不提美国的问题,这就有点偏心了。 总的来说,尚达曼这话藏着新加坡的私心,也点出了全球经济的大问题,全球和平确实需要大家敞开门做生意,少点封闭,多点合作,但这得是所有国家一起努力的事儿,不能只盯着中国提要求。 中国从来没打算“过度”自给自足,只要别人不卡脖子、不搞遏制,谁不想多交朋友、多做买卖? 尚达曼要是真为了全球和平,不如去劝劝美国别搞技术封锁,那比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管用多了。 只不过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只能先急自己的事儿,这话听着刺耳,但也让咱们看清了,在这个互相依赖的世界里,光靠自己不行,光靠别人更不行,怎么找到“自保”和“合作”的平衡,才是真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