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韩朝分裂后,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废除汉字的运动。开始的时候,朝鲜做得非

叁号知识局 2025-11-03 17:16:09

1948年韩朝分裂后,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废除汉字的运动。开始的时候,朝鲜做得非常决绝,不但书籍报刊、招牌文件换成谚文,人们写信都不能用汉字,抓住了就处罚,学校里更是全面终止汉文教学。相比朝鲜,韩国稍微温和点,汉字在民间还能使用,店铺招牌也能用汉字。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日本投降,半岛被硬生生切成两半,北边的苏联管,南边的美国接手。短短三年后,两个国家相继诞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从那一刻起,这两块土地上的人就开始忙着写各自的未来,而第一场“文化战”竟然是要不要继续用汉字。   汉字在半岛扎根上千年,曾是士大夫身份的象征,可到二十世纪中叶,它也成了旧秩序的象征。   对新政府而言,这方块字像一面镜子,照出过去的依附和等级,识字的人少,普通百姓看不懂报纸,连公告都成谜。   于是南北两边的领导人几乎同时得出结论:得换文字,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字,那时他们口中的“自己的字”,就是谚文,十五世纪世宗大王亲手创造的字母系统,易学、表音、亲民,是理想的扫盲武器。   北边行动最猛,金日成一句话下去,全国出版物不许夹汉字,到了1949年,朝鲜宣布谚文为唯一官方文字。   印刷厂连夜换字模,街头的招牌也全得重新刻,老匠人看着自己写了半辈子的“药房”两个汉字被拆下来,只能叹口气。   学校更干脆,从小学到大学,汉字课程一刀切,老师要是上课提起《论语》都会被批评“崇洋媚外”。   朝鲜人管这叫“纯文字运动”,目标是“让工人和农民一眼能看懂国家的语言”,政策很凶,但效果也显著,五年不到,识字率翻倍,农民能读报纸,工人能写请愿信,文字第一次成为全民的工具,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南边的韩国走得慢一点,也更拧巴一些,1948年政府通过《谚文专用法》,公文和教材用谚文,但汉字不禁。   首尔街头,店铺牌匾上“布庄”“茶馆”几个字依旧闪亮,报纸标题还爱夹几枚汉字,看起来更有“文化味”,学校里,谚文主打,汉字作陪。   家长们心里都有小算盘:孩子要能读《三国史记》,总得认识点方块字。于是韩国社会出现奇特景象——政府在推谚文,精英还在背汉文,街头的广告则干脆两种都写。   不过这场文字革命带来的麻烦比想象大,谚文表音精准,却敌不过语言的同音词,法律文件里,“银行”写出来和“河岸”一样,法官得反复确认到底是存钱的地方还是钓鱼的地方。   新闻编辑室里,校对员一边改稿一边骂娘:同一个词可能有四种意思,全靠上下文猜。很多人这才发现,语言简单了,理解反而难了。   朝鲜先扛不住,到六十年代中期,政府开始悄悄调整教育方针,小学重新教授常用汉字,限定两千个,主要用来解决歧义。   学生描红的时候,汉字和谚文并排写,考试还给加分,那一批孩子后来成了技术干部,报纸词汇也稳当多了。韩国那边更纠结。   六十年代朴正熙上台后,号召彻底谚文化,可学者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说废汉字就是“文化断根”,家长也不干,怕孩子连祖先的碑文都认不出,政府挺了几年,终究还是让步,七十年代恢复中学汉字课,大学更是把汉文列为选修。   这一放一收之间,半岛两边都意识到一个事实:文字改革不是砍掉旧枝,而是修剪树形,朝鲜把汉字收进工具箱,用在科技、法律和外交文书里;韩国则让它重新登堂入室,成了文化修养的象征。   到二十一世纪,韩国年轻人学汉字成了潮流,智能输入法可以一键切换,广告牌上“咖啡厅”三个字,往往旁边还点缀个“茶屋”的汉字,朝鲜那边,谚文依旧主导,但重要文件和纪念碑上,偶尔也能见到几个笔画端正的汉字,那是对传统的温柔致敬。   同样是“去汉化”,走了七十年,两条路走出了两个结局,朝鲜以单一文字维系国家一致性,韩国以兼容并蓄找到文化平衡。   回望那场文字革命,表面上是扫盲行动,骨子里却是一场认同工程,一个国家用什么文字书写自己,也是在决定自己如何被记住。   历史证明,语言是政治的镜子,更是文化的体温,那些被拆下的旧招牌、改版的铅字、重新上架的课本,其实都在讲一个道理——文字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民族记忆的形状。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50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