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03 17:12:02

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自己找的麻烦。这事儿说白了,真不稀奇。两架飞机,一架“海鹰”直升机,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前后脚掉海里,时间差不到一小时,位置也没差多远。你说巧不巧?可别再扯什么神秘武器、电磁攻击了,听着像评书,唬唬外行还行。 “尼米兹”号,这艘船可不是什么新家伙,它1975年就服役了,到现在都快50年了,早该退休了,船身上全是锈迹,有些地方的金属都被南海的高温高湿环境腐蚀得不成样子。船上的弹射器、阻拦装置这些关键设备,三天两头出问题,维修人员忙得脚不沾地。   “尼米兹”这情况还不是独一份,美军好多航母都这德行。   比如“乔治・华盛顿”号和“约翰・斯滕尼斯”号,本来计划修4年就能重新服役,结果华盛顿号修了快6年才弄完,斯滕尼斯号估计得5年半才能收尾,修的时候还不停加钱,成本一路往上飘。   这些船上装的涡轮发电机,都是三十多年前的老物件,本来设计着能撑到退役,现在动不动就坏得没法用,直接耽误航母正常出去部署。   之前“尼米兹”还出过生活用水污染的事儿,8个水箱停了两年没清理,航空燃油渗进去了,11个船员喝了之后全病倒,这事儿一出来,谁都能看明白船上管理多乱,维护多敷衍。   不光航母不靠谱,上面的飞机本身也扛不住了。那“超级大黄蜂”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技术底子,虽说后来改了电子设备、换了雷达,可机身设计早跟不上现在的需求。   美军2023年内部有个报告,说F-18系列战机的“结构裂纹率”比预想的高了三倍——意思就是每三架里至少有一架机身藏着裂缝,这可是能要命的隐患。偏偏它还得在“尼米兹”这种老航母上起降,起飞时的加速度、机身震动再加上甲板的重压,所有问题凑一块儿,出事只是早晚的事。   “超级大黄蜂”的高事故率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去年10月到现在,全球一共摔了11架F-18系列战机,其中8架都是美军的,平均一个月就摔一架,不管是红海、加州海岸还是弗吉尼亚近海,哪儿都能出事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系统性问题,不是啥偶然。   美军本来想让F-35C隐身战机替换“超级大黄蜂”,可这新飞机在航母上用着总不对劲,一直没法正常接班,结果老飞机只能接着超期服役,这一拖就是十年,问题越积越多。   就算是F-35C自己,也没好到哪儿去。之前有人拍过“卡尔・文森”号上的F-35C,机身全是锈,隐身涂层掉得一块一块的,其他航母上的F-35C也差不多这德行。   那涂层里掺了铁氧体,在海上特别容易生锈,还特别脆,超音速飞的时候气流一刮就裂,起降时一震就掉。   修这涂层还得靠人手工一点点弄,慢得要命,技术人员都说这活儿跟绣花似的,又费时间又费钱,根本没法保证所有飞机都维护到位,好多F-35C只能带着掉漆的机身凑合飞。   除了装备不行,人这边的问题更要命。美军在南海部署得太密了,天天想着秀肌肉,飞机一架接一架地飞,船员和飞行员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连装备检修的时间都被压缩得没多少。   飞行员天天被任务压着,累得脑子都转不动,可南海空域本来就复杂,天上飞机多,海况又多变,稍微有点疏忽就容易出岔子。   2022年“卡尔・文森”号上有架F-35C掉海里,后来查出来就是新手飞行员操作错了——那飞行员第一次在那艘航母上降落,没注意动力辅助系统是关着的,最后动力不够,直接摔进海里,这就是疲劳加经验不足凑出来的事故。   这些事儿背后,其实是美军的钱没花对地方。好多钱都砸到新武器项目上,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可基层部队的维修、零件供应却没人管,又缺钱又缺人。《防务新闻》之前报道过,美军舰载机的出勤率这五年降了快40%,是冷战以后最差的水平。   这次“尼米兹”来南海,本来是退役前最后一次出来耀武扬威,想撑撑场面,结果半小时内连摔两架,这种事儿在全球航母史上都少见,说出去都丢人。   中国外交部早说过,美军在南海老这么耀武扬威,迟早要出事。南海本来该是大家一起搞和平、做合作的地方,美军偏要过来搅局,部署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最后把自己的烂摊子全暴露了。   从锈得掉渣的航母舰体,到藏着裂缝的战机,再到忙不过来的维修人员和累坏的飞行员,这些问题凑到一块儿,就知道美军现在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了。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