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印度的表现来看,APEC两次拒绝印度加入是完全正确的。 印度就是个搅屎棍,只要有印度加入的国际组织中,印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在其中搞事情。 就拿APEC自己定下的规矩说,成员得是环太平洋经济体,印度偏偏蹲在印度洋边上,地理条件压根就不符合。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家心里都清楚,以印度那股子在国际事务中老爱唱反调的劲儿,真要让它进了场,这个以促进经济合作为主旨的平台,恐怕就很难消停了。 毕竟APEC成立这么多年,一直努力推动的是贸易投资自由化,讲究的是成员间相互协商协作。 可印度呢,它的行事风格常常是自我保护当头,动不动就摆出强硬姿态,为了一点自身利益,拖累整个集体谈判进程的事儿没少干。这么个“异类”硬挤进来,APEC那套合作氛围恐怕就得变味了。 说到印度在国际多边场合的“辉煌战绩”,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远的不提,就看看这几年。2025年初的APEC峰会,本来各成员代表聚在一起是想好好商讨区域经济合作的,结果印度虽然不是正式成员,却已经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施加影响,给会议氛围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再看2024年的世贸组织(WTO)部长级会议,印度那个表现,简直是把“搅局”俩字写脸上了。 它对《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等各种议题都横挑鼻子竖挑眼,理由更是冠冕堂皇,什么“超出世贸组织职责范围”啦,说白了就是变着法儿地阻挠谈判进程,显得特别不合群。 就连他们自家的商工部长戈亚尔,都为了国内选战提前开溜,留下个烂摊子,这态度能指望它推动啥建设性合作吗。 更让人无语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印度一开始兴致勃勃地加入谈判,在里面一待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它没少利用自己的地位坚持强硬立场,各种漫天要价,硬生生把谈判进程耽误了好几年。 结果等到快要瓜熟蒂落了,它倒好,桌子一掀,自己先宣布不玩了,撂下一句“RCEP的当前形式不能反映基本精神”,搞得其他成员国哭笑不得。 这种耽误大家工夫又甩手不管的做法,可不是“搅局”是啥?它自己关起门来还觉得挺胜利,简直是把狭隘当精明。 印度这种“搅局”习性,在它担任轮值主席国的国际会议上更是暴露无遗。2023年,它好不容易同时掌舵G20和上合组织这两个重要平台,本该好好展现一下领导力和合作精神。 结果你猜怎么着?它居然动起歪心思,盘算着把G20的旅游部长会议放到印控克什米尔那块争议地区去开。 这不明摆着是想利用国际会议给自家的领土主张撑腰吗?这种违背国际组织初衷的操作,立马招来了中国、沙特等国的抵制,差点把一场重要的全球经济合作会议给搅黄了。 到了主持上合组织外长会时,它又忍不住耍小聪明,不但散布“一带一路”的负面言论,还想否定以往峰会的成果。这种不尊重既定规则、总想另搞一套的做法,让上合组织的合作效率大打折扣。 印度为啥这么爱“搅局”呢?根子在于它那种“内政中心主义”的狭隘心态,以及动不动就和中国较劲的“零和思维”。 它好像总担心中国在任何国际合作中占主导,怕自己吃了亏,于是不管议题本身对大家有没有好处,先跳出来反对一下中国支持的提案再说,把好好的合作平台当成和中方较劲的擂台。 像它自己搞的“全球南方国家之声”线上峰会,还特意把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这种小家子气的操作,哪里有点要引领“全球南方”的格局。 说到底,印度外交缺乏一个大国该有的胸襟和长远眼光,老是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搞战略投机。 它一边在G7峰会上蹭发达国家的场子,一边又自封为“全球南方”的领头羊;一边在上合组织里挂着名,一边又积极投身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来围堵中国。 这种“多头下注”的做法,看似精明,实则让它很难在国际组织中成为一个稳定、可靠的合作者,反而更像是个立场摇摆、心思难测的“麻烦制造者”。 所以回过头看,APEC当年坚决把印度拦在门外,无疑是给这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清除了一個潜在的大麻烦。 想想看,要是让印度进了APEC,按照它一贯的作风,很可能也会找各种借口阻挠贸易自由化谈判,甚至会试图把一些地缘政治矛盾带入这个以经济为主题的平台,那样的话,APEC还能像现在这样相对高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再看看其他那些印度已经掺和进去的国际组织,无论是WTO、上合组织还是金砖机制,几乎都或多或少领教过它带来的阻滞效应。 印度好像总能把一个本该凝聚共识、推动合作的场合,变成它表演个人意志、纠缠细枝末节的舞台。这种做派时间一长,不仅损害了多边机制的健康运转,最终也会反噬印度自己的国际信誉和发展机遇。
